
【點新聞報道】政府今年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提供針對性資助,讓年滿45歲、尚未確診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症狀的市民進行糖尿病和高血壓篩查,並且鼓勵他們選擇和配對合適的私家醫生,在社區接受治理。有病人擔心,計劃是為政府減少相關公營醫療開支鋪路。
糖尿病人口增加 政府推新計劃配對私家醫生
現時,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者,佔總人口一成。換言之,每十名港人便有一名糖尿病患者,當中年齡小於35歲的人,有2%患上糖尿病,超過兩成年齡大於65歲的人患上糖尿病。隨着本地人口日益老化,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香港糖尿病患者將於2030年增加至92萬人左右,佔總人口13%。
面對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帶來的挑戰,「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採用政府與參加者共同付費模式,為糖尿病和高血壓潛在患者提供篩查和資助治療方案,參加者可選擇載列在《基層醫療指南》的家庭醫生,並透過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進行配對。
根據計劃,政府會在篩查階段提供一次性定額資助192元,參加者同時需支付一次性共付額120元;到治療階段,政府資助部分診症費用,每次162元,同時病人需支付醫生訂明的共付費,建議水平為每次150元。被診斷為血糖偏高的患者,每年可獲最多4次資助診症;確診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則每年獲得最多6次資助診症。藥物方面,病人無須額外付費。政府會每季向醫生就每位參加者的慢性藥物提供資助藥費$103.5,同時會為醫生安排以優惠價格向指定藥物供應商採購計劃中指定的藥物。

新計劃增加病人負擔 難確保處方藥物質量
糖尿病患者林小姐認為,計劃將顯著增加診金和藥費,對新確診的病友不公。她解釋指,普遍糖尿病患者繳交80元覆診費後,就能在公營醫院應診,而且服用的糖尿病藥物受到「醫管局藥物名冊」的保障,能以較便宜的價錢購買,每款處方藥物12星期收費為15元。以她自己為例,大概花費140元,就能覆診和購買自己常用的四款藥物。相反,按照新計劃,糖尿病患者每次要支付150元診金,而且藥物方面缺乏保障,不排除私家醫生為求節省開支而減少處方藥物種類和劑數。
另一名患者Ruby則指出,政府即將成立的「社區藥物名冊」與現行的「醫管局藥物名冊」不同,導致新確診的患者被迫承擔更昂費的藥物,強調治療費用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是長期負擔,尤其是有經濟困難的家庭。她亦關注地區康健中心的醫護人手安排問題,聞說有中心流失率太大,只有一名全職護士駐守,擔心先導計劃實行後會加大地區康健中心醫療團隊的流失率,以致當值護士需要照顧更多病人。

病人憂削醫療服務 議員促加強溝通
勿糖協會主席謝淑貞建議政府將先導計劃的診金、藥費和服務質量與現時專科門診服務睇齊,確保「醫管局藥物名冊」內的藥物被納入「社區藥物名冊」中,而且要在地區康健中心增加註冊醫生,提高對醫護人員準則的透明度。 她又提到,許多病友擔心計劃是為政府減少相關公營醫療開支鋪路,「目前的而且確給予人這樣的觀感」,促請當局主動和病人組織等持分者加強溝通,消除誤解。
立法會議員陳沛良認同計劃有改善空間,希望政府確保名單上私家醫生的數量與服務地點足以覆蓋全港,便利市民,並且要加強監察,提升透明度,避免有醫生濫收費用,或故意剋扣藥物。他又建議,政府多作宣傳,向一般市民推廣計劃之餘,也要同病人組織等持分者溝通,釋除疑慮,以免大家誤以為政府計劃削減公營服務的投入。

根據公開資料,醫衞局曾經提及,公營醫療系統會繼續作為基層市民特別是弱勢社群的基本安全網。有經濟困難的人士(包括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和長者生活津貼的受惠人)可以繼續在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及衞生署等組成的公營醫療系統獲得安全網的保障。推出共同治理計劃不會影響基層市民於公營醫療系統獲得適切的醫療服務。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