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杏林細語丨正視家庭衝突 對等溝通或可轉危為機

家人相處也需各有空間。

文/陳惠芳

俗語云「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反映了大多數父母心聲,即使子女已成家立室並已為人父母,對子女還是放不下,甚至介入他們的家庭生活。

有一家五口,父親、兒媳及兩個孫居於公屋。父親是退休公務員,從小到大對兒子管教嚴格,父子關係向來一般。兒子婚後仍和父親同住,因他有弟弟早逝並留下孩子,所以兩個孩子是堂兄弟。兒子結婚初時找屋難又無置業條件,在父親建議下便一齊居住。幾年過去,兒媳公一份婆一份,已略有積蓄,再者兒子自覺成家好想有自己空間,可是遭父親極力反對,指兒子搬出去,一闊三大,他應付不來;又說搬了出去,見孫仔時間少。

兒子為此同父親吵了幾次,他同父親說:「我搬得出去,我自己搞得掂,唔使你擔心,我好需要空間,住在這裏我無呀!」媳婦已不時調解父子之事,她覺得一起住或搬離也沒所謂。而兒子並非一意孤行,是覺得媽媽及弟弟都離世,撇下父親一個心有不忍。最終兒子以沉默代替爭執,下班回來就躲入房,父子之間幾乎零交流。

有專家分析為人父母都曾經覺得「都是為了孩子好」,最後卻不歡而散。身為子女或會害怕「不孝」的壓力,與父母爭執時選擇消極逃避,從未好好訴說自己的想法。專家認為,衝突其實具有正面意義,若能將危機視為轉機,不但可以緩解負面情緒,也是開啟雙方對話的第一步。

華人文化重視家庭、偏向集體主義,「孝道」與「和諧」是當中兩大關鍵元素,但若缺乏對等溝通,往往也會埋下親子衝突的種子。上述家庭事,兒子選擇沉默,關係或可能越來越糟。父母在某個時候是否該放手讓子女走自己的路?而父母也可選擇過另一種生活,放下才不會成為對方負累,為家庭和睦賦予另一種意義。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杏林細語丨正視家庭衝突 對等溝通或可轉危為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