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在香港高質素的醫療服務及先進的醫療技術下,香港人均壽命在全球名列前茅,但隨着長者人數持續上升,市民對醫療的需求越來越大,很多長者更是患有糖尿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覆診開藥,加上長者醫療上的福利政策,醫療支出及系統的壓力都會與日俱增。
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資源在醫療衞生,2023至2024年度預算達1044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約19%。針對長者的醫療券計劃2023至2024年度的預算開支約為37.7億元,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近156萬名長者(約佔合資格長者人口的97%)使用醫療券。此外,75歲以上的合資格長者還可以豁免公營醫療費用。

醫療政策惠及長者 如何維持帶來壓力
這些福利政策無疑是惠民的,86歲的何伯和妻子就因為這些福利政策才得以定期覆診看病。何伯患糖尿病多年,太太則患有老年癡呆,十幾年來,除了部分自購藥外,他們在醫院看病沒有付過一分錢。何伯差不多每兩個月要去覆診一次,他說診所除了做免費檢查,還會開6至7種藥給他,都是免費的;何伯不知道這些年來看病政府幫他付了多少錢,但他說「如果要自己給錢,一定負擔不到」。
何伯估計自己每次覆診拿藥可能需要500元,以一年去診所4次來計算,政府每年豁免了他大約2400元的醫療費用,這還僅僅只是循例覆診糖尿這樣不算嚴重的「老年病」。
本港目前有超過150萬長者,立法會醫療衛生界議員林哲玄表示,長者人數持續上升一定會給政府維持醫療服務帶來壓力。
醫療硬件已足夠 人力資源依舊待解決
林哲玄指出,為了擴大醫療容量,目前政府已在推行兩個10年醫院發展計劃,第一個10年計劃將於2026年完工,將增加5000多病床及多個手術室,而第二個10年計劃將於2026年開始,至2035年完工,總投入5000億港幣。林哲玄相信,硬件上已有足夠的床位應對長者人數增長,但人力資源依舊是個大問題。

除了加強本地培訓,林哲玄認為更重要的是減少流失以及搶人才。林哲玄指,因工作量大,公立醫院醫生和護士的流出率極高,一方面政府應該實施搶人才策略,引入一些非本地畢業的醫生和護士,政府目前已經實施「特別註冊計劃」,可以根據效果再逐步進行優化;另一方面則應繼續增強基層醫療服務,鼓勵一些病情穩定的慢性病人優先看家庭醫生,分擔醫院壓力。
此外,林哲玄亦看好「公私營協作計劃」,他認為對私家醫生來說,人工和租金開支佔比最大,如果政府與私家醫生合作,政府為私家醫生提供做手術的場所,節省了租金成本,相信洽談後手術費用並不會太高,達到善用人手的效果。同時,推廣日間手術,不需要住院過夜亦節省了床位及夜間人手。
推行「全民醫保」有難度 但有利於長遠發展
林哲玄又指,市民應該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他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參考內地推出「全民醫保」,每位市民的醫療戶口中每月定期存入一定金額,由自己及僱主供款,日後醫療開銷中的部分金額由醫療戶口承擔,例如政府補貼降至70%,剩下25%使用醫療戶口內的存款,5%自費。不過,林哲玄亦表示,他預料此方案的推行一定有難度,但這不失為一個老齡化下,醫療長遠發展的解決辦法。
加強預防性醫療亦是一個長效的應對措施,很多老年病都是慢性疾病,如果注重預防,多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可以減少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同時鼓勵長者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早發現、早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和出現併發症。林哲玄強調,教育和推廣不止局限於長者,因為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需要培養過程的,青年人和中年人亦需要受到相關教育,盡早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減少患病。
(點新聞記者方熙報道)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