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100種生活|「挨餓」也要講下去 「粵語講古」傳承人立志「書接上一回」

非物質文化遺產「粵語講古」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彭嘉志。(點新聞記者攝)

【點新聞報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粵語講古」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彭嘉志從小就鍾愛聽故事,對講古興趣濃厚。中學開始他拜顏志圖為師,勤學三年後成功出師,成為羊城最年輕的粵語講古藝人。從此彭嘉志將「粵語講古」當成是自己的責任,廣收門徒,將這一非遺技藝發揚光大。

1989年出生的彭嘉志是廣州白雲區村民,白雲區正是講古泰斗張悅楷的家鄉,這讓彭嘉志從小就對講古充滿興趣。「一個人將一群人帶進一部戲。」從事粵語講古15年,彭嘉志至今仍記得第一次在人民公園聽師傅顏志圖講古的情景。2004年,正在讀初三的彭嘉志主動拜師學藝,歷經三年的勤學苦練終於出師,並在2007年一舉奪得廣州電視台主辦的「金扇獎」市民講古大賽冠軍,成為羊城最年輕的粵語講古藝人。也是在這一年,彭嘉志正式「出道」,在劇場講壇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張書桌。自此,彭嘉志開始了講長篇小說的嘗試。

經過多年練習,彭嘉志在2007年有了自己的第一張「書桌」。(點新聞記者攝)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粵語講古」就是用粵語講故事,只要有幾分口才應該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彭嘉志說,「粵語講古」是一件很考驗體力、腦力和忍耐力的事情,「一場90分鐘的演出,相當於勻速慢跑90分鐘,還要挨得了餓,對體力和精神都是巨大的消耗。」彭嘉志表示,為了保證高質量的演出,演員上台前需要保持空腹,否則可能因為收腹擠壓胃部導致打嗝,但長時間空腹講古,有時又會因為太餓而導致血糖偏低。「講古人需要能夠挨餓,如果單靠喉嚨發音,聲音的穿透力不夠,所以講古表演要求丹田發聲,胸腔橫膈膜用力。」

「粵語講古」講求丹田用氣,為使聲音飽滿,飢餓是上台前的常態。(受訪者供圖)

「太難了!就連師傅都說過『粵語講古』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不如學一門技術。」儘管如此,彭嘉志依然將「粵語講古」傳承當成是自己的責任,從2014年成為市級傳承人開始,他不斷走進校園逐步推廣,如今已經收徒約40人,當中以小學二三年級學生居多,也有一些徒弟即將大學畢業,「部分人有從業意向,但現實是靠說書並不能獲得體面的收入、安逸的生活,連我自己都不能憑藉說書賺錢。」

彭嘉志現在廣收門徒,希望繼續傳承講古技藝。(點新聞記者攝)

自20世紀70年代之後,「粵語講古」的行業單位便消失了,「粵語講古」人也無法認定職稱。彭嘉志認為,讓「粵語講古」形成自我造血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務之急。他希望社會各界能夠關注「粵語講古」,為這門藝術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讓有意從事「粵語講古」的藝人,能夠真正地「以藝謀生」。

記者:帥誠、黃寶儀

拍攝:帥誠、黃寶儀

剪輯:思明、帥誠、黃寶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100種生活|「挨餓」也要講下去 「粵語講古」傳承人立志「書接上一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