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如何從小學習傳統文化?歷史教授帶你解讀童蒙教育

【點新聞報道】在當今的兒童教育中,我們越發注重培養小朋友獨立思考、創新、協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教授小朋友「背誦」似乎已不再被鼓勵,甚至常常與不懂變通的「書呆子」相關聯。「其實幫助記憶不是壞事,而是教育的第一步,先記住了,然後才能在成長中逐漸去明白,去理解。」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周佳榮在談論傳統兒童啟蒙教育時特別強調記憶的重要性,他認為,千年以來的傳統教育正是通過記憶讓小朋友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學習漢字、知識、規矩、品德和歷史。除了記憶之外,傳統童蒙教育還有哪些內容值得現代教育學習?童蒙從何而來?有哪些類別?又將如何傳承?聽完周教授的講述,相信你會看到傳統教育嶄新的一面。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周佳榮。(點新聞記者攝)

中國古時的蒙學,一般是為八九歲的兒童而設。蒙學課本稱為「蒙書」,也叫做「蒙養書」,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的蒙學識字課本是成書於西漢的《急就篇》,內容包括姓氏、衣着、農藝、自然等,基本涵蓋漢代社會生活各方面。周教授對三十餘本童蒙課本進行了研究,集成著作《童蒙啟程》,並在書中將蒙學課本分為五類,從基礎的識字教育、學校規章及品德涵養,漸進到歷史常識和詩歌聲韻的學習。周教授表示,書中的分類可以方便學校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從浩瀚的材料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篇章,從而加以準備。

周佳榮教授花費數年時間研究童蒙教材。(點新聞記者攝)

童蒙教材從古代中國走出來,有很多內容置於當下的語境是不合時宜的,「但是以前我們覺得落後的東西,在時代的發展中,可能越來越覺得原來它不是落後,是我們誤解了它」。19世紀,「新式教育」掌握話語權後,童蒙一度被認為是落後的。但到了20世紀後期,「現代」的問題不斷升級,「傳統」開始重新被重視、被討論。「將優良的部分選出來,撇除不合用的東西」,對於童蒙教育在現代的發展,周教授倡導在交流中傳承。

在周佳榮教授專著《童蒙啟程》中,將蒙學課本分為五類。(點新聞記者攝)

在5月初舉辦的耀中幼教學院幼教與中華蒙學國際研討會上,周教授更分享了他對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建議。「學校為學生每人派一張紙,用毛筆寫傳統篇章,展示和評分,亦是書寫,也是背誦。」周教授的設想在研討會上當即獲得回應,幾所學校的老師承諾,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場景會在21世紀的香港校園以嶄新的方式重現。

(撰文:思明/拍攝:銳雯、李一駿-實習/剪輯:銳雯/監製:梁濤)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如何從小學習傳統文化?歷史教授帶你解讀童蒙教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