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佳星
近日,美國財長耶倫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MSNBC)訪問時表示,希望前往中國重新建立聯繫。在訪談中,耶倫還強調,就算帶來一些經濟成本,美國現在和將來亦會採取行動保護國家安全利益,繼續做中方不喜歡的事,說中方不喜歡的話。
雖然訪談的內容令中方不悅,但是我們要知道美國社會的反華勢力非常強大。耶倫的訪談內容也是在平衡國內民眾和反華勢力的情緒,我們無需過多解讀。其實,真正影響到中美兩國關係的,是美國目前的國際戰略,以及在經濟和財政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

首先是美國的國際戰略方面。近年來,美國一直在中東事務上「瘦身」,並將重心轉移到亞太上來。目的很明顯:牽制中國。在戰略上,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構成了阻止中國突圍的「第一島鏈」,以遏制中國在台海的權益。但與此同時,美國最先應對的是來自俄羅斯的威脅。自俄烏衝突以來,美俄矛盾也在不斷升級。目前,在俄美、中美矛盾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美國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同時對抗中俄兩國,美國需要的是「主次分明」。目前推測,在國際戰略上來說,美國不會馬上和中國對抗,美國需要先抗衡俄羅斯,並等待與中國對抗的時機。
其次,財政、經濟方面是另一個影響中美關係走向的重要因素。美國目前經濟疲軟,通脹率仍然較高,民眾壓力持續加劇,美債危機還在持續。據報道,美國又在醞釀新一輪舉債。美國財政部將在4個月內發行8500億美元國債。摩根大通預計,到今年年底,美國政府將需借入1.1萬億美元短期國債。有投資人擔憂,這將引發美國金融市場新一輪動盪。美債危機遠未結束,美國金融體系將繼續承壓,美國經濟及美元信譽也將遭到進一步衝擊。這個時候,美國最喜歡將風險轉移到其他國家,而中國就是美國的「獵物」。畢竟,中國是美國第二大債權國。在財政、經濟方面,美國對中國依舊有很強的依賴。
近年來,美國對華態度可見左右搖擺。在布林肯訪華前期,耶倫就強調經濟上與中國脫鈎是「毀滅性的災難」。在早前的G7峰會上,美國也在淡化與中國脫鈎的描述,反而用「去風險」來替代。實際上,當初說「脫鈎」的是美國,如今否定「脫鈎」的依舊是美國。美國對華態度轉變了嗎?當然沒有。美國一直是捍衛自身的發展,只是他覺得此時此刻和中國「脫鈎」,並不利於他的發展。故未來半年的中美關係,很大可能將繼續維持目前的博弈狀態。
(作者為長江智匯思想庫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