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妮娜
知識能帶來什麼?我們常愛引用的名句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對這句話的解讀有許多版本,通行的一種是:把書讀好了,功名和愛情水到渠成。但是鮮有人知,這兩句摘自宋代皇帝趙恆的《勵學篇》。在詩作中他列舉的讀書好處不止黃金和顏如玉,還有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車馬多如簇。更緊要的是,《勵學篇》最後一句總結道:「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原來讀書是為達成人生的志向。
然而,詩作流傳一千年來,更為人耳熟能詳的是黃金屋和顏如玉。當經濟處在爬坡期,學生們讀完大學後面臨失業的困惑:既沒有黃金屋也無顏如玉,書是不是白讀了?學生們的懷疑給教育帶來直接影響是,學校亟需調整招生宣傳策略。在香港,本地出生率急跌,老齡化問題嚴重,小學面臨殺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近日提出提高教育國際化的建議,以加強學校的吸引力,把香港打造成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內地現在正值高考生填選志願的時期,各高校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業數據成為一個重要的收生指標,學生和父母們除了根據成績參照學校排名,作選擇的時候必然會考慮專業是否熱門——所謂熱門是指畢業後用人單位的需求大。在這些無可厚非的現實面前,談教育的本質顯得有些不接地氣了。
不過,本質就是本質,現象有很多種,最後還得回歸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筆者不是教育學家,近期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引發了自己對讀書的思考。香港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若在上市公司從事相關工作,必須熟知相關規定,確保公司操作合規,其中保護投資者權益是重要一項。現時正是三年疫情後,上市公司恢復線下召開年度股東大會的高峰期。關於年度股東大會,無論程序、議程根據規則按部就班即可。公司治理制度明確要求平等對待所有股東,哪怕投資者花十幾蚊持有一手,他(她)亦有權行使股東權益,包括出席股東大會進行表決。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一批專門奔着禮品去開股東大會的投資者,他們出席的唯一關注點是如何向上市公司索取更多的禮品。怎麼和他們打交道,以及如何看待這些小股東之於公司治理核心理念的意義?受過專業公司秘書訓練的人是否就必然更善於應對此類離象牙塔知識十萬八千里的現實問題?就像讀新聞專業的學生了解金字塔結構,並不意味着就能寫出一篇報道;以及讀金融的學生了解各種估值模型,並不意味着能精準選股,還得擁有漁的方法論才行。
教育應該如此,它授人以漁,而非魚。現在學校在招生廣告中畫了一條大大的魚,比如國際化,比如就業率高,但至於漁何在?建議學子擇校時,多觀其如何踐行教育理念。目前的現實是,學生們都怪沒有魚,大學教育也因此詬病,招生部門慌了神,不少都在研究怎麼能授人以魚。讀書若不能讓人有謀生手段,無論對教育還是社會進步都是阻礙。只是,謀生的關鍵技能到底是什麼?筆者朋友的孩子,從知名大學哲學系畢業後,沒有從事本專業工作,而是去了銀行做風險控制。筆者問:讀哲學的做金融,以後的職業規劃是什麼?答:當下把生計問題解決最要緊。目前看,他以哲學的知識體系為基礎,自學金融知識,轉型很順利。可見,思維和學習能力是教育本質的應有之義。
當然,如果僅僅把教育視為謀生的手段未免太過狹隘。除了生計,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裡,人類還有安全、歸屬、愛、尊重、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需求,滿足這些需求的能力,無法通過條文灌輸實現,賦予人類探索和滿足不同需求層次的能力、達成人生的志向。教育究竟怎樣才能走更遠?這是關於「漁」的永恒的拷問。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兼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