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文化復興溯源中華人文始祖伏義氏

文/關品方

今天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公祭之日,恰巧也是端午節,是雙喜蒞臨。筆者近日來到甘肅省天水市,今天參加公祭,然後攀登麥積山。昨天系列活動包括到秦州大劇院出席大型秦腔歷史劇「麥積聖歌」。這幾天參加慶祝和招商活動的大約1500人,來自世界各地。香港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楊潤雄也有出席,晚宴時冠蓋雲集,觥籌交錯,可謂極一時之盛。從香港到來的有100人以上,不同界別各行各業都有。與會者如果對中華民族的悠長歷史和文化底蘊缺乏必要的基本認識,恐怕會感到格格不入。從一個側面說明,港人九七前和母體長期脫節,九七後未能及時補回缺失一課,現在是時候急起直追,希望為時未晚,文化局在這方面任重道遠,致力文化回歸和人心回歸,還望莫再蹉跎。

伏羲氏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民始祖,位居三皇之首(其他兩位是黃帝和炎帝)。自秦朝以來,對伏義氏已經欽祟有加,自此延綿不絕,一直到明朝嘉靖年間在國家層面制禮作樂,確立祭祀程序,甘肅秦州遂成為全國規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新中國從1988年起恢復公祭伏羲,隨後每年都有舉行,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從2014年開始,更在天水和台北同時同日舉行公祭伏羲典禮,上升為全球中華兒女的年度盛事。台灣方面,吳伯雄、林豐正、蔣孝嚴、詹春柏、林政則、郁慕明等都曾經先後來到天水出席公祭活動。到今天,公祭伏羲大典已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對於弘揚中華文明、傳承民族本源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以至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建設,都起着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伏羲氏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有不少功績在司馬遷的史記裏面有記載,包括結繩造書契、結網罟、豢養畜牲、造屋廬、制嫁娶、養蠶化布、疏水造田、鑽木取火、制琴瑟、嘗百草、以龍記官分部落治理,創立占筮之法,作歷法,定節氣等,可以理解伏義氏是中華民族發軔初期跨越千年在陝西甘肅一帶人文進化歷程的總稱。

至於麥積山,是中國秦嶺山脈西端的一座奇峰,山高172公尺,孤峰崛起,宛如一堆麥垛,所以稱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是懸崖峭壁,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之上。它始創於燕雲十六州的後秦時期(大約1600年前),歷經北魏,西魏和北周三朝,從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1600年來不斷開鑿重修,是中國最早的石窟藝術,較敦煌石窟更早。麥積山歷史上雖曾遭多次地震和火災的破壞,但仍保存有窟龕221個,泥塑石刻10000多件,壁畫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亭台樓閣和畫棟雕樑沿着懸崖峭壁而建,可謂鬼斧神工,風景之秀麗,非筆墨言語能夠形容。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古絲綢之路佛教聖地之一,早在9年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一級世界文化遺產。筆者到此一遊,感到不枉此生。天工開物,華麗深藏,筆者對中華民族的古今聖賢和歷代工匠的堅毅不拔深感驕傲,肅然起敬。大視無界,大音無聲,大言不辯,大愛無疆。這種對大歷史浩瀚無涯,極目遠眺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感覺,不是港人平日在銅鑼灣廣場、時代廣場、中環廣場、太古廣場以至其他什麼廣場商場可以領略得到的。

筆者在今後一個星期,還打算到銀川、寶雞、蘭州、大散關、西安、延安、壼口、梁家河、南泥灣、皇帝陵等地方,亦即昔日的陝甘寧邊區(陝西、甘肅和寧夏)到處遊歷。重點之一,是重溫1936年從12月12日到12月31日,西安事變期間周恩來等人多次從延安到西安來回往返斡旋國共合作,最後和平解決一致抗日的歷程。兄弟鬩牆而外禦其侮,古有明訓。

八百里秦川這一帶,是中華民族始祖的發源地。咸陽古道、洛陽紙貴、玉門關外、秦漢陵闕、河西走廊、涇渭交匯,都在這一大片廣袤的黃土地之上。回想當年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和劉少奇等輾轉抵達陝北。這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文化文明發祥之地,共產黨從這裏重整隊伍再出發,最終成功盪滌舊社會的污泥濁水,建立新中國,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港人對於中國的山河大地、文化歷史、民俗民風和氏族淵源,要建立親切自然純樸的同胞感情,需要一段長時期的融合互動,才能夠重新認識到自己從何處來,往何處去。這不是旦夕之間可以一蹴即至的事。香港特區在文化、教育和青年工作三大方面,估計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而且極具迫切性。筆者身體力行之餘,不耑冒昧,願與全港青年人共勉。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文化復興溯源中華人文始祖伏義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