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浸大編寫醫療口述史 參與學生讚獲益良多

香港醫療體系具國際認可的高水平,在亞洲有領導地位。為讓年輕一代能深切認識相關發展歷程,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一級講師羅婉嫻率領浸大學生和中學生一同研究及編寫口述歷史,通過整合香港在港英管治初期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醫管局成立約150年間,香港醫療和護理制度相關資料,及與退休護理人員親身訪談,述說早年護士面對同工不同酬及性別定型等挑戰,更豐富呈現香港社會發展的軌跡和面貌。有參與的浸大生表示,有機會親身接觸第一手的歷史材料,發掘歷史的全貌,感覺獲益良多。

兩中學參與 擬問卷寫報告

羅婉嫻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戰前時期圍繞鼠疫、醫療教育和醫院等發展,而戰後時期則圍繞西醫在港普及化,以及香港醫療水準上升的原因。就是次口述歷史的編寫,她邀請了浸大歷史系以及協恩中學和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的同學參與,由浸大生聯絡和訪問受訪者,並帶領中學生擬定問卷和撰寫訪問報告等,希望藉以讓青年學生明白護理人員的專業精神,以及認識舊時香港的醫療發展。相關訪談內容已收錄在《提燈者言:廣華醫院護理教育歷史》一書中出版。

浸大歷史系四年級生汪意玲為今次口述歷史團隊的主要成員。她分享道,自己在2021年暑假起帶領中學同學每天做兩場訪問,每場約3小時,工作強度非常大,「以往做歷史研究都是在文獻中尋找佐證,文獻資料的排序相對整齊和有邏輯,而今次需要從錄音中,從普通民眾的角度了解歷史原貌,更具挑戰性。」

訪護士爭取同工同酬印象深

她特地提到其中一位受訪者、前廣華醫院外科部門運作經理余愛霞讓她印象尤其深刻,對方和她分享了當年東華三院護士爭取同工同酬的故事,「據余姑娘說,(上世紀)七十年代自己像是一個廉價勞工,想不明白為什麼東華三院護士和公立醫院護士『考同一個試,拿同一個註冊證,做同一份工作』,但薪酬待遇卻相差5%,促使她們團結起來,向政府當局請願。」

在發起靜坐抗議前夕,港島旭龢道不幸發生大型山泥傾瀉,所有護士聽到消息立刻放棄靜坐計劃,回到工作崗位支援傷者治療。汪意玲引述余愛霞說:「護士應該以市民的生命安全為主,即使工運爭取個人權益,亦以不影響病人的權益為大前提。」在事件發生後不久,港英政府就接納了有關的同工同酬的要求,此段經歷令汪意玲深受護士的專業精神所觸動。

羅婉嫻又提到探究過程中一些有趣的發現,例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不鼓勵女護士結婚,那是受傳統觀念、醫院人手短缺以及市民對護士工作不甚了解等因素影響,當時男患者也非常抗拒讓陌生女性照顧,不少護士都是帶着宗教的自我奉獻精神去完成工作。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陸雅楠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浸大編寫醫療口述史 參與學生讚獲益良多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