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紙短情長 傳承華僑家國情懷(有片)

【點新聞報道】「不同的僑批承載着不同的故事,關鍵的是傳承『顧家、重視家庭和建設家鄉』這種精神。」香港潮汕文化協會知事許百堅在談及僑批歷史文化意義時這樣說。日前,由香港汕頭社團總會主辦的汕頭僑批歷史文化展「僑批紙短、家國情長」於香港大會堂盛大舉行,吸引眾多海內外人士慕名前來,觀賞傳承華僑家國情懷的展品。

僑批,顧名思義,「僑就是華僑,批是信和銀(錢)一起寄的,就叫批。」許百堅介紹,去南洋發展的華僑(又名「番客」),從異國他鄉(「番邦」)寄回家鄉的批就叫僑批(俗稱「番批」)。一個信封裏面有信和錢,寄回來的不僅僅是養家糊口的銀錢,更是對家人的關心及對家鄉的思念。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成立僑批局後,僑批最盛行,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絡繹不絕,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才變為以銀行匯款為主。許百堅說,「僑批業中信用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一宗寄不到或派不到,別人就不再相信你。所以在超過150年的歷史裏,從沒有聽過一宗私吞別人僑批的事件。」潮屬社團總會常務副主席、汕頭社團總會監事長馬介欽亦表示,就連當時的盜賊都很有道義,表明不會搶僑批。也因此,這一民間特殊文獻得以保留的相對完整。

馬介欽說,當時出外謀生的華僑很多都不識字,要找人幫他寫,按字數收費。於是很多僑批十分簡單,如「錢二 我在」,即是「隨信有兩蚊錢,我健在」的意思。「第一封批叫做『回頭批』,到了馬上寫信報平安,給家裏自己賺到的錢,之後就是隔一段時間寄一次,寄錢,寫信問候父母關心家鄉,也說說自己的近況。」許百堅提到,「這個就是記載了一個出外的人在那邊的生活狀況,記載了他對家裏的關心。」

「我看到其中一封寫了一個大大的『難』字,形容在南洋的生活非常困難,但仍思念家鄉,千方百計地寫信和寄錢回家,這是很難得的。」馬介欽感慨,「僑批紙短、家國情長」展覽很有意義,通過展覽可以看到在外謀生的華僑,艱苦生活的同時,對家人、對家鄉、對國家掛念的情懷。他希望日後香港的教育在歷史方面能加強教導,讓我們年輕人知道國家的歷史,知道前人的艱苦,從而對國家有認識和愛國的心情。

展覽持續至5月31日,有興趣參觀的市民不容錯過。

(視頻攝製:點新聞記者鄔茜、晉德、Sum;撰文:點新聞記者Sum、蘇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僑批紙短情長 傳承華僑家國情懷(有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