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丨內地醫護來港可成跨境醫療橋樑

文/郭康平

近日有83名參與醫管局「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的內地醫護抵港交流,這些醫護人員將在接受培訓後到不同的公立醫院工作,參與計劃的內地醫生會在港逗留約一年,護士則逗留10個半月。當中一些內地醫護曾於去年香港第五波疫情時也曾抵港支援,與香港醫護團隊並肩奮戰。這些醫護既有臨床經驗又熟悉多種語言,醫療水平早已獲得肯定,能夠令本港醫護壓力得以紓緩。相關計劃在運行暢順後應進一步擴大,加快大灣區醫療的交流共融。

筆者對這次來港交流的內地醫生的專業水平充滿信心,這83名醫護人員是經過廣東省衞健委精挑細選的,全部來自內地三甲醫院(即最好的醫院)的精英,平均有8年經驗,一些甚至擁有長達20年經驗,熟悉臨床工作,其質素完全令人放心。

香港公立醫院人手不足、流失率高已不是新鮮事,特區政府多年來推出不少措施,但中長期計劃不足以緩解市民迫切的醫療需求,要配合短期措施,才能解燃眉之急。截至今年1月底,醫管局過去12個月的醫生流失率輕微回落至7.2%,護士流失率則上升至11.2%。

近年,越來越多港人有意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置業、生活;特區政府亦鼓勵長者北上養老。許多願意北上的長者擔心不能享有如香港公立醫院般可靠、價格相宜的醫療服務,可見醫療需求亟待解決。然而內地的三甲醫院,縱使實力有保證,惟與香港醫院的運作和管理模式不同,因此在病例互通、數據系統對接等方面存在困難。因此內地醫護人員來港交流、考察,將經驗帶回內地,也能輻射合作經驗,推動大灣區醫院達致一套國際認可的醫院評審標準,成為打破跨境醫療困境的橋樑。

為紓緩香港公立醫院人手壓力以及與廣東省醫療人才專業交流,促進兩地公營醫療服務的發展,醫管局於去年推動的「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招募內地醫生來港交流學習,並邀請曾參與援港抗疫的內地醫生來港,交流領域包括: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大灣區中醫訪問學者計劃、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及大灣區放射技師交流計劃。眾所周知,大灣區發展對香港具有戰略意義,制訂長遠策略及積極探索具體合作計劃,對醫管局全力參與推動大灣區的醫療發展項目極為重要。

助力香港解決醫療難題

從大灣區內地城市引入有經驗的醫護,是緩解香港「醫護荒」的最佳選擇。筆者相信,在解決人才培訓、建立專科醫療制度後,許多香港醫療體系難以應付的問題,如專科輪候時間長、罕見病醫藥費昂貴等,或將透過內地醫療得以解決。事實上,交流計劃對提升兩地的醫療服務水平有莫大好處,他們的合作經歷加深了兩地醫護的了解,是兩地醫療團隊、醫療模式合作的成功嘗試,助力香港成功控疫外,雙方亦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這令雙方更有意願合作交流。「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無疑是醫療系統的一場及時雨,相信社會各界會樂見計劃進行,擴大醫護人數到港。

正如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上月在廣州出席「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大會」時表示,新措施將便利大灣區內地人才南下來到香港,進行科研、文教、衞健、法律等各方面的交流訪問,為打通大灣區的人流注入新動力,特區政府期望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推進大灣區的人才互聯互通。

(作者為港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閩港協進會會長、黃大仙耆樂警訊會創會會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丨內地醫護來港可成跨境醫療橋樑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