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嘟……」當月台幕門和地鐵車門關閉時,港人熟悉的「嘟嘟」聲便會響起。而今,這「嘟嘟」聲由京港鐵路帶到了北京,屬於「港鐵」的標準「配方」也「北漂」。同樣「漂在北京」的港人、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總經理邵信明在接受點新聞記者專訪時,向記者娓娓道來港鐵的「北漂」故事,看它如何扎根在北京,卻又有鮮明的香港特色。


京港地鐵,顧名思義為北京和香港合作的地鐵公司。成立於2006年的它,是由港鐵公司 (佔49%股權) 、北京首創集團及京投公司組成的合資公司,目前負責北京地鐵4號綫、大興綫、14號綫、16號綫及17號綫的營運。2009年,京港地鐵負責的首條線路4號線開通,當時線路總長只有約28公里。「到今天,我們開通了約162.8公里,共100餘個車站。」邵信明介紹,預計待全部線路及車站投入運作後,總運營里程將達到200公里。
京港地鐵的誕生與奧運經濟有關——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後,北京為迎接08年奧運會召開,希望在軌道交通領域引入新的市場主體,京港地鐵應運而生,它亦是內地城市軌道交通領域首個以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制)形式運作的城市地鐵公司,在投資、建設、運營等多方面開創新模式。特別是在運營及服務方面,京港地鐵運營的線路引入香港鐵路的運營經驗,將「以客為本」的理念帶到北京。


【地鐵「香港標準」融入「北京標準」】
香港有高度發達的服務業,港鐵在精細化服務方面也是有口皆碑。邵信明介紹,港人熟悉的「嘟嘟嘟」提示音、屏蔽門、防夾條、各類型導向指示牌、輪椅渡板、「同台換乘」甚至列車司機培訓系統等,這些港鐵的「標準配方」,都被京港地鐵帶到了北京,甚至經過十餘年的融合及相互學習,部分已經成為「北京標準」,廣泛應用於北京的各條地鐵線。
在被問及京港地鐵是否帶動了北京軌道交通整體提升時,邵信明謙虛地指出,雙方是在互相學習彼此的長處。他舉例說,在維修、處理事故甚至處理落雪等緊急情況時,香港來的同事也都需要向本地地鐵公司同事學習。
【為北京地鐵線路注入人文藝術】
北京地大物博,有些市民地鐵通勤時間長達1個多小時。如何在地鐵站增加文化氣息,令乘客的碎片時間增添意義?京港地鐵不僅在自己運營的五條線路途徑的車站引入色彩、藝術氣氛,令每個站的視覺效果有所不同,更把港鐵的「Art in MTR(港鐵 ‧ 藝術)」理念帶到了北京,推出「M地鐵」活動,將文化藝術注入地鐵旅程。
邵信明介紹,京港地鐵早前同新華社合作「一帶一路」畫展,利用地鐵空間展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景照片,亦曾同世界衛生組織駐北京辦事處合作,鼓勵市民利用空閒時間做運動,保持身心健康。

【用「專業化精細化人性化」帶動發展】
而今,港鐵的足跡遍佈四個國家、九個城市。邵信明希望能將港鐵在不同國家和城市學習到的經驗,都帶到內地,幫助國家的軌道交通發展。他指出,過去十年,國家在車輛製造、信號系統等硬件發展十分迅速,相信香港的管理模式具有借鑒價值,例如全面質量管理(TQM),一體化運行的綜合管理體系(IMS)。同時,京港地鐵管理系統被形容為專業化、精細化、人性化,相信可以提供更多方面的參考。
邵信明續指,隨着國家各項發展規劃的落實,以碳排放為例,地鐵作為相對綠色的交通方式,在內地未來都將有更持續發展,北京市現在規劃約1000公里,預計至2035年,連同周邊市交鐵路,預計將到達2000多公里,強調從公共交通投資的角度出發,充滿商機。
2022年,京港地鐵旗下所有線路,在北京政府負責交通的政府部門「100分制」評比中,均拿到100分滿分,是京港鐵路開業來成績最好的一年。「回看成績表上,不是太多線路能拿到100分。」邵信明說。「我們的成績,我們也都覺得滿意。」

【勉港青北上體驗多元發展】
邵信明是香港人,自2016年擔任京港地鐵有限公司總經理以來,至今已「北漂」7年,說的一口地道的普通話。談及京港生活的異同,他指,香港總面積約為北京的一個區,但人口密度遠超北京,因此住房條件方面,北京空間更大,相對更為舒適。此外,北京的美食選擇多,不僅匯聚祖國各地風味美食,也有很多外國美食,豐富程度不亞於香港。
邵信明說,自己留意到近年很多港生北上求學,認為港生到內地知名學府繼續進修是不錯的選擇,要切身感受才知道是否合適個人發展。他特別提到,國家改革開放至今,內地各省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D都唔會俾香港輸蝕」,又強調如今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地區等構造十分多元化,對於想要多元發展的香港年青人,內地絕對可以提供平台和機會。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蘇婷報道;視頻攝製:周楎、蘇婷、S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