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88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宛平城頭一聲炮響,日本侵略者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拉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無數中華兒女浴血奮戰,奏響反抗侵略的英雄壯歌。如今,硝煙已遠去,但曾經的苦難不能忘,曾經的犧牲不敢忘!珍惜先烈血染山河換來的和平,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今天(7月7日),中國將在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儀式。
銘記血淚歷史,傳承抗戰精神。站在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歷史節點回望,「七七事變」是中國14年抗戰史上承前啟後的大事件。日本侵略者為達到以武力吞併中國的企圖,於1937年7月7日製造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頑強抵抗,拉開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序幕。《大公報》戰地記者方大曾於1937年7月10日早晨獨自前往盧溝橋採訪,第一個向世人報道中國守軍英勇抗戰情形。

大公報記者近日重登盧溝橋,回望報格挺立的百年報章,重溫血火洗禮的歲月,激勵民眾發揚抗戰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1937年7月7日夜,北平城西南要道,盧溝橋上炮聲驟起……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起全面侵華,中國全民族抗戰就此拉開序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闢了東方主戰場。在這場震驚中外的戰事中,第一個趕到現場的新聞人是年僅25歲的方大曾(筆名小方)。
在此後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小方以大公報前線記者的身份發出一篇篇戰地通訊與一張張照片,有力揭露了日軍暴行,幫助人們及時了解北方戰場的戰況,極大激發了國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志。然而,1937年9月18日,在今天河北保定地區發出戰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之後,這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卻從此再無音信……

七月的北京城,夏雨淋漓,頗有些濕熱難耐。從市中心向西南驅車20公里,就是盧溝橋。大公報記者近日登橋四顧,501個姿態各異的石獅子,彷彿在述說着88年前發生在這裏的沉痛記憶……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附近炮聲突起,打破了北平城的沉靜,也驚醒了一個正在家中休假的年輕人。10日一早,帶上相機和膠卷,方大曾跟母親和妹妹匆匆作別,迎着驚慌逃離西南市郊的百姓,隻身逆行,直奔戰事中心。
勇敢記錄暴行 出乎日寇意料
「在豐台岔道口,我被幾名日軍截住,他們懷疑我是中國軍隊的高等偵探,理由是新聞記者沒有勇氣到日軍方面來。一小時後,我被放行。穿過涵洞,再行了一里多路,就到了宛平城下……」「北平的西南郊已完全布滿了日軍,野蠻的暴戾行為發作起來。農民們被強迫割平自己的莊田,割完之後,還被活活的埋在地上,只留一個頭在外面,等他們慢慢死去。至於婦女們所遭遇的命運,更不忍想像了!」以上記述分別來自小方的《戰地筆記》和《盧溝橋抗戰記》。他成為了報道「盧溝橋事變」的第一人。
激動預言 鼓舞民族抗戰
7月11日至22日,小方在家中奮筆完成長篇通訊,並且洗印了盧溝橋、長辛店被日軍轟炸後慘狀的照片。在這組圖文報道中,他激動地預言「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7月13日,北平家中,小方在緊張工作中度過了自己的25歲生日。而這,竟也是他人生最後一個生日。
與范長江約好到保定採訪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意圖迅速消滅河北中部的中國軍隊。而此時,小方也按照與大公報名記范長江的約定,先抵達保定展開採訪。由於戰場形勢愈發緊張,此時的小方已不具備沖印照片的條件,他便把拍完的膠卷帶在身上,隨時找尋時機沖印。
「平漢線的情況,是處於非常危急的局面之下……前方的部隊,有一部分必需再好好的訓練一下,才足以和頑強的敵人作戰。」1937年9月30日,《大公報》第二版刊發了有觀察、有分析、有議論的戰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這也是小方留給世人的最後一篇新聞報道,之後小方便在戰事吃緊的保定大地離奇消失、再無音信。
(來源:大公報 記者:張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