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大灣區GDP超13萬億 新經濟建奇功

圖:在廣州海鷗島飛行基地,觀眾參觀科技企業研發的飛行汽車「旅航者X2」。(中新社)

粵港澳統計部門日前陸續公布2022年經濟數據,2022年GDP總量有望成為疫後經濟起飛「新起點」。大公報記者22日獲悉,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GDP)超13萬億元人民幣,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朝着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既定目標加速前進,料今年GDP總量更上一層樓。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謝寶劍表示,香港的技術轉化公司、人工智能方面的高科技公司以及新能源技術公司等,將可與製造實力雄厚的廣東企業合作大顯身手,打造世界級新能源車產業。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大灣區內地9市地區生產總值104681億元人民幣;香港特區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香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270億港元,按2022年平均匯率折算,約24280億元人民幣;澳門特區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澳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73億澳門元,約1470億元人民幣。由此,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人民幣。

三地通關更便捷 GDP穩步提升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楊永聰表示,在2022年全球經濟不景氣、國際形勢曲折多變、疫情影響尚未結束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躍上新台階,充分體現了經濟發展的韌性和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受益於粵港澳三地通關更加便利化、重大發展平台建設加速、國內市場持續復甦、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等因素,粵港澳大灣區今年經濟總量將會穩步提升,經濟發展前景看好。」楊永聰指出,「製造+科技+金融」確實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和特色,這在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的發展中體現尤為明顯。「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之所以能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之一,與充分融合了製造、科技、金融三者優勢的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密不可分。

成興塑膠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力恆是一名在東莞投資近20年的港商,受益於粵港澳「製造+科技+金融」的體系,他的工廠已經進行工業4.0轉型,產能平均每年增長30%以上,物流成本減少15%以上,產值和利潤也保持增長。胡力恆表示,工廠轉型正利用了東莞製造業優勢、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支持,通過香港融資體系實現了工業4.0轉型。「工業4.0並不意味着巨額投入,中小企業也可以試水,用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收益。這背後的數據管理經驗,科技和製造的經驗缺一不可。」

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新」產業將成為重要着力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謝寶劍說,「比如在新能源產業方面,全球能源結構轉型升級都迫在眉睫,這也促進製造企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它會應用在經濟社會各場景,粵港澳大灣區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就位居全國領先。」謝寶劍指出,香港的技術轉化公司、人工智能方面的高科技公司以及新能源技術公司等,將可與廣東企業合作大顯身手,同時,配套的人才、金融和工商專業服務業也可以贏得商機。

共建產業聯盟 共享資金人才園區

粵港澳大灣區交出亮眼成績單,粵港合作聯席會議亦於近日在香港舉行,粵港兩地政府同意在創新及科技、金融服務、北部都會區發展、商貿及投資推廣等多個領域繼續穩步推進交流合作。粵港今年產業合作更值得期待。楊永聰認為,粵港未來可從加強產業合作的角度出發,立足共謀產業規劃、共商產業政策、共設產業基金、共建產業園區、共同培育產業人才等方面,為提升各自在製造、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新發展格局奠定基礎。

(來源: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 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大灣區GDP超13萬億 新經濟建奇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