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3,000宗兒童和青少年精神新症 議員倡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陳沛良建議政府有從親職教育、校本教育、公眾教育以及社區支持等方面優化分層護理。(直播截圖)

數據顯示,去年香港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數目超過13,000宗,最長的輪候時間需約20個月。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呈現低齡化趨勢,青少年心理健康專業化服務供給明顯不足。立法會今日(15日)舉行大會,多名議員建議政府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議案動議人陳沛良議員表示,香港醫療系統超出負荷,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過去5年,每年的新症預約超過1萬宗,雖然政府保障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緊急個案平均輪候時間最短一星期,可是緊急個案只佔新症預約大約一成,餘下大量非緊急個案平均輪候中位數亦長達64個星期。

陳沛良指,政府一直採用綜合模式推廣精神健康,鑒於現時服務大都集中在專科醫療層面,短期內香港無法大幅增加相關醫護人手,建議政府有從親職教育、校本教育、公眾教育以及社區支持等方面優化分層護理,並考慮設立一個專項資金,為有經驗卻欠缺資源的NGO提供支持,讓利用民間力量協助解決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

郭玲麗嘆言求助者未必能等20日。(直播截圖)

立法會議員郭玲麗擔任學生輔導老師多年。她指出,去年9月一所機構調查顯示15歲以下青少年自殺率一直攀升,更上升至歷史新高,情況令人關注。疫情過後,面對復常,學生面對情緒問題的求助個案亦不少,她亦在今個月收到不少需要深層次輔導的求助個案,曾經收到一個十幾歲青年的訊息,內容寫着「活不活都無所謂、我好痛苦」,雖然個案已經轉介社署,可是事主卻需排隊等候20日才能見社工,嘆言求助者未必能等20日之久,期望政府做好深層次輔導,加快工作步伐。

尚海龍議員關注利用創新科技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他表示,外界普遍關注意身體上的疼痛而忽略精神上的折磨,認為透過科技為患者提供更有效支持,減輕醫護人員負擔,參考美國虛擬實境(VR)醫療健康公司Rey例子,利用虛擬實境模擬感官體驗,進行心理治療,不單成本低,有助治療焦慮、恐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憂鬱症等,現時香港不少科技公司擁有成熟的虛擬實境技術,建議政府將有關技術引入醫療系統之中。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去年13,000宗兒童和青少年精神新症 議員倡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