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點網快評|拚經濟不能拚派錢

文/黎岩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本周三發表。在恢復全面通關後,香港社會已逐步復常,經濟開始復甦,面對百業待興,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涉及的紓困措施、財政赤字、開源節流、持續發展、推動創科等施政舉措備受關注。對於預算案應否再派消費券,部分民意基礎強大的政黨社團,完全罔顧持續增加的財政赤字,以及可能造成的國際評級下降,口口聲聲主張繼續派發消費券。「咁樣派落去就好似吸毒。」吸毒愈深,惰性愈強,依賴愈大,就會失去向上流的發展動力。

陳茂波日前強調,香港正在復常路上、經濟正重拾動力,儘管在資源偏緊下面對較多制約,但仍無礙下大決心,竭盡全力拚經濟、惠民生,並為香港的未來發展作長遠布局。國家正穩步朝高質量方向發展,科技創新提供了加速向前的契機。陳茂波呼籲各界:「向前看,香港正迎來黃金機遇。」各界對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確實抱持熱切期望,部分民選立法會議員更是爭先恐後地建言,似乎是急民所急,想民所想。畢竟,這些政黨這些議員的支持根據在於基層,在於有更多的民意支持。

目前在立法會內列為第一大黨的民建聯以及具有草根特色的工聯會,就是再派消費券的最大鼓吹者推動者。他們的理據很簡單,疫情肆虐三年,重創各行各業,特別是重創基層市民賴以為生的餐飲、零售、交通、旅遊等行業,令到基層市民生活雪上加霜,目前雖然已經全面恢復通關,但復甦復常之路漫漫,基層市民經濟狀況的徹底改善亦是相當緩慢,繼續派發消費券,不僅僅能夠刺激相關行業的復甦,也能直接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困苦,確實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德舉善政。

就香港社會發展的現實而言,回歸二十五年來,以貧富懸殊為核心的深層次矛盾不但未能緩解,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其中,住屋及土地問題成為困惑香港持續發展的瓶頸與桎梏。中共二十大報告再次指出香港要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中央領導亦多次明確指出香港社會所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並要求特區管治者要為市民謀利益謀福祉,要想做事敢做事會做事做成事。面對「住屋難、住屋貴、住屋細」的社會問題,新一屆特區政府亦在多方面作出了富有效率的改善,新近公布的公屋輪候時間亦在短期內由高位下降至5.5年。

雖然持續派發消費券會推高特首李家超與財政司司長的民意支持率,但面對可能出現的結構性財政赤字,特區政府將有可能舉債度日的被動局面,香港的國際評級勢必會隨之下降,雖然普通市民短期內未必感受到,但因為評級下降,就會影響國際資本的流向,增加香港資本市場的融資成本,反過來阻遏拖慢本港復甦的步伐,遏制本港發展的節奏,甚至會動搖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到頭來,受到直接損害的還是市民的長遠利益與既得利益。

誠然,基層市民經過疫情折騰,確實是百上加斤,部分身居劏房的市民,甚至困難到要爬上碌架床上溫書,坐在馬桶蓋上吃飯。特首李家超去年公布的《施政報告》,為此也從多方面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改善措施,特別是致力改善劏房住戶苦難的簡約公屋計劃,雖然各界多有非議,但還是覺得勢在必行,相信假以時日,縱然永遠不能終結劏房,但改善劏房住戶的困難還是大有希望的。至於精準扶貧方面,過往財政預算案就算是補貼電費,也只是籠統地統一補貼給業主,真正困難的劏房戶分租戶並未直接收益,若果財政預算案有相關的惠民措施,理應汲取過往的經驗,實施更為精準的直接扶貧劏房戶的政策,要求業主必須將政府補貼的電費款項直接惠及租戶,否則將負上刑事責任。施政若能改善至精準扶貧,真正直接惠及劏房戶,一樣會獲得民心民意支持,一樣會推高李家超、陳茂波的民意支持度,一樣會得到更多市民的真心擁戴與選票。

當前,政府正在雄心勃勃地推動東部人工島及北部都會區兩大發展藍圖,毫無疑問這都是極為燒錢的跨世紀工程,長遠而言,必然會強化本港競爭優勢,推動香港建設香港「八大中心」定位,國家也在穩步朝高質量方向發展,科技創新為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可持續發展繁榮的契機。正如陳茂波所言:「向前看,香港正迎來黃金機遇。」在未來持續發展必須具有雄厚的財政基礎做支撐,政府又因三年抗疫造成龐大財政赤字之際,繼續大規模派發電子消費券,雖然能夠在議會內外贏得連串掌聲,但顯然不合時宜。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昨日即表示,當局過去在疫情下要透過多種手段支持及提振社會經濟,但隨着經濟好轉,這些寬鬆政策「某程度上一定要收(緊)」。他強調收緊寬鬆政策時要「張弛有道」,會繼續平衡對大眾及經濟恢復的影響。現時政府財政儲備約8000億元,僅相當於約12個月的政府開支,若果依據多個政黨建議的再派萬元消費券,再加上其他紓困措施,隨時去掉1000億。不當家不知油鹽貴,一屆立法會議員只是四年,就算是一屆五年的政府,僅僅靠派錢贏得掌聲與支持,並非為一個理性政府的理性之舉。畢竟,消費券是權宜的應急的紓困措施,不應恆常化,更加不應政治化。

事實上,據專家測算的根據零售銷售指數,對比過去兩次派發消費券的成效,可發現雖然去年派發的金額由5,000元增至1萬元,但指數卻不升反跌;去年本港GDP更下跌3.2%,證明消費券的乘數效應減弱,不似預期。更為引人側目的是,自日本開關疫後,彈丸之地的香港居然成為日本入境遊客的第三位。若果繼續派發消費券,是不是鼓勵市民到境外消費呢?

好鋼用在刀刃上。政府借力發力拚經濟謀發展,就必須留足充足彈藥,必須讓庫房保持經常盈餘,借錢度日,最終受害的還是普羅市民,在發展中改善民生,才是理性務實的施政作為。

相關閱讀:

點論|除了派錢 預算案能做更多事情

講真D|派糖未必能夠救經濟

講真D|旅遊業人手問題「未解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網快評|拚經濟不能拚派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