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月31日,對欽州街小販市場的布藝商販們而言,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這天,「棚仔」布藝大棚騰空,商販們搬到了新地址:通州街臨時市場。搬遷一周之後的今日(9日),點新聞記者再次來到通州街回訪,了解當下攤檔主們的生存狀態。
在新市場,記者觀察到,攤檔將近一半還未整理完畢,有的布匹堆積在推車上,有的攤檔貨架空空。放眼望去,顯得雜亂。三三兩兩的客流,多聚集在較有特色的攤檔前,三言兩語的討價還價提醒着人們這裏仍是一處正在營業的市場。和先前品類繁多、客流火爆的舊址欽州街比起,還是清冷了好多。
無論是應利布業的何先生,信昌布行的何小姐,還是明利布業的何先生,幾乎對於目前的生意情形眾口一詞:「營業額不及先前的一半」「人流量少了很多,熟客們不曉得新地址,希望政府多些宣傳」。店主們一方面為新舖頭的生意轉差感到憂心,一方面還在一刻不停地着手整理從舊址搬來的物件,普遍認為政府預留的搬遷時間太倉促,「1月16日才通知搬遷,過年時間用來整理都不夠」。整理進度最快的何小姐認為,至少要到2月底才能歸整完畢。
除了生意大不如前、搬遷倉促等困難,通州街臨時市場還有硬件設施問題有待解決。用水方面,布販關注組主席何應開介紹,由於這座市場原先經營魚肉蔬菜生意,洗地的水喉安裝在攤檔內側,如此一來,走水時容易將檔內的布匹淋濕,希望政府能夠將水喉遷至墻的外側。用電方面,除了第一期已經開始營業的16個舖位外,第二期的舖位尚未拿到供電證明紙,從而無法使用私人電力,這對同時持有一間第二期舖位的何先生來說,帶來了整理上的不便。建築方面,新市場的棚頂有露天部分,下雨天,雨水會順着鏤空的欄桿灌進舖位,有澆濕布匹的危險。攤檔主建議政府或將棚頂的露天部分封閉,或密封欄桿,保護舖位不受雨水侵蝕。
記者在現場觀察到,亦有顧客主動前來支持通州街布販們的生意。市民趙小姐說,從新聞上看到店主們搬遷作業辛苦,雖然從未光臨過舊址欽州街的舖位,但特地趕到新地址來支持營業。
有一對前來買布匹的姐妹表示,「我們支持本土香港經濟!」她們說,家附近沒有其他品類齊全的布匹市場,仍會來這裏挑選,「但也有很多舖位放棄經營了,市場的豐富程度可能都差過之前」。顧客們呼籲政府多幫襯通州街現存的攤檔主,「畀大家多啲生存空間」。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