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點新聞

點新聞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標籤

跨境學童復課錦囊 5大招助適應校園生活

跨境學童於本月陸續恢復回港上課。(資料圖片)

香港與內地通關,教育局預計跨境中學生最快本月第二個星期可免配額恢復回港上課,小學及幼稚園跨境生可於本月下旬回港上課。

由於跨境學童已暫別校園和實體課堂一段長時間,為幫助他們逐步適應全日面授課堂,點新聞根據教育局近日推出「校園復常·好精神」專頁,整理跨境學童復常錦囊,支援他們建立社交圈子及適應生活常規。

語言入手 增安全感

  • 安排高年級學生輔助年幼跨境學生適應校園生活。
  • 恒常安排班內小組閒談時間,設定特定時間讓學生交流彼此近況,加強人與人的聯繫感。
  • 設大班個人分享環節,分享後,同學給予正面回饋,既讓同學互相認識,也讓學生感到被肯定和接納。
  • 如有需要,安排「普通話大使」為學生鄰座,讓學生在熟悉的語言環境下逐步適應。
  • 善用班主任時間/午膳時間,舉辦互動活動/ 遊戲小組,讓學生有機會與同儕互動交流,互相認識。

輕鬆互動 減少懲罰

  • 需要較長交通時間來回學校的跨境學生可能會容易感到疲倦,宜多包容及考慮安排功課調適,亦可多加入輕鬆互動的活動進行教學,加強學生的參與及投入感。
  • 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彈性調適教學活動和課業及處理學生未能準時交功課等問題,指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適應學習生活。
  • 減少使用懲罰的方式處理違規行為,例如:遲到、欠帶書簿,盡量提供協助,幫助學生改善和適應。
  • 持續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如學生表現仍未有改善跡象,可個別了解其情況及困難,並與家長溝通,共同商討可行的支援策略。
遊戲讓學生有機會與同儕互動交流。(資料圖片)

探索社區 認識校園

  • 提醒家長調整子女的作息習慣,讓子女有充足休息,預留時間跨境,迎接全日面授課。
  • 預先讓學生了解全日課堂的安排(包括課外活動的選擇和安排)。
  • 為讓學生及早認識校園,教師可帶領學生遊走校園,亦可把校園地圖、上課時間表張貼在壁報板上,讓學生清楚知悉。
  • 為讓學生及早認識社區,增強歸屬感,教師可帶領學生探索社區。

了解困難 提供支援

  • 年幼的跨境學生可能由於長時間與家人分離而感到不安,宜多與這些學生的家長溝通,在有需要時提供情緒支援。
  • 透過課堂觀察/周記/師生交流,讓學生表達其困難、個人情況及感受,了解學生的適應困難及生活情況,適時提供合宜的方法協助學生適應校園生活。
  • 留意學生的情緒狀態,協助學生覺察自己對壓力事件的反應,並找出適合自己的紓緩策略。
  • 定時與學生面談,了解學生對跨境學習/校園生活的感受或擔心,適時支援他們或轉介學生予輔導人員跟進。

提升精神健康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健康包括身體、精神及社會適應層面。在精神層面方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升大眾的「精神健康素養」,加強他們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建立正向積極的生活環境,以預防及減少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風險因素。「精神健康素養」的重點包括:

  • 實踐健康生活模式,如有規律的作息、充足睡眠、恒常運動、均衡飲食。
  • 保持良好社交關係,如多與親人或好友相聚、培養助人的習慣、做義工關懷別人。
  • 保持情緒穩定,如懂得調控情緒,能應付日常壓力,享受學習或生活樂趣。
  • 認識對精神健康疾病的早期徵狀及有效的治療方法。
  • 留意精神健康的警號,及早發現,盡早求助。
  • 主動關懷別人,守望相助。
  • 若懷疑自己或朋友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應盡早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 解除負面標籤,以持平的態度去認識及處理精神疾患,對病患者表示關懷和接納。

(來源:《香港仔》P7)

相關報道:

(有片)跨境生重返校園難掩興奮 家長盼盡快免核酸免預約通關

時隔三年跨境學童回港上課 同學們「奔現」見面感開心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評論
相關新聞
相關度
相關度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