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顧嘉煇的中華情懷

圖、文/鄭久慧

筆者日前看港台電視31節目《十大金曲30風雲會》,懷緬顧嘉煇風采,其中有一幕是煇哥彈奏古箏,不禁令筆者憶起十五年前,現場觀看香港中樂團「顧嘉煇名曲精選」音樂會時,鐘鼓齊鳴響徹雲霄的澎湃情懷!

眾所周知,顧嘉煇作品充滿中國風格,與最近卅年來香港流行歌壇的「重西輕中」,形成鮮明對比。粵曲、小調、甚至南音,這些中樂元素在顧嘉煇的音樂中從未缺席!

曲風彷如中式民歌小調的《啼笑因緣》,是顧嘉煇早期作品,主奏樂器為月琴及二胡,加上西北民歌獨有的國風音階結構,在木魚的敲擊聲中,讓歌詞「生則相聚、死也化蝶」更顯傳統女性的閨怨柔情。而1983年的神鵰俠侶插曲更令人驚歎,在三絃、二絃絲絲入扣的音樂中,明快的拍板點出古雅旋律,由劉德華主唱南音,娓娓道來神鵰大俠懾服邪魔、為民請命的俠義故事。

七、八十年代長大的香港人很少出現國民身份認同危機,極少「港獨」意識,人人皆知自己是中國人。在那些「電視送飯」的日子裏,大量強調中國人身份的電視劇湧現,例如《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書劍恩仇錄》,洋溢着愛國的豪情壯志,提倡中國傳統價值觀及華夏兒女的忠烈情懷,無數武林豪傑攜手抵禦外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還我河山!劉德華陳玉蓮版的《神鵰俠侶》平均收視高達62點,當時全港人口僅500餘萬,竟有多達320萬觀眾收看該劇,締造了香港電視劇史上的輝煌紀錄!伴隨着經典武俠電視劇走入香港千家萬戶的,還有數之不盡的顧嘉煇中式韻調,一首《上海灘》,旋律幾乎全以中式小調的五聲音階為主,配上葉麗儀的澎湃歌喉,成就一代傳奇!

不少香港樂評人皆慨歎,踏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廣東歌的激昂旋律漸見褪色,振奮人心的中式小調在粵語流行曲逐漸消失。這與大時代不無關係,隨着《中英聯合聲明》塵埃落定,英國為撤退鋪路,逐步着手強化香港人的本土意識,淡化家國觀念。大眾媒體中,國仇家恨的題材不復見,中國人成分認同亦隨之消退。中樂退場,西樂稱霸,再加上歌壇那些咬字清晰、歌聲鏗鏘的前輩逐漸逝去,靡靡之音中成長的新一代,被外來文化佔據生活主線。

無疑,顧嘉煇的作品代表了香港人對七、八十年代的集體回憶,亦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香港精神之最佳體現。顧嘉煇不斷求變,他在1974年創作的第一首粵語電視劇主題曲《啼笑因緣》大受歡迎,成功將港人的音樂喜好從國語曲引領到粵語曲。他在2006年電台訪問中,亦以粵曲《帝女花》的旋律為例子,指出加入和聲伴奏,就不難令歌曲豐富起來,變成流行曲。同時,顧嘉煇的作曲宗旨是旋律不斷推陳出新,避免重複,不斷尋求突破自己。故此,從男女情愛的《啼笑因緣》到交織愛恨的《家變》、《狂潮》、《強人》,再到大時代脈搏裏《獅子山下》的《東方之珠》,顧嘉煇的努力拚搏正代表勵志的香港精神。顧嘉煇自述因工作繁忙,日間即使吃飯時,腦子也在醞釀旋律,到了夜晚,常通宵達旦地作曲。而汪明荃亦盛讚顧嘉煇作曲造詣高,總能遷就每位歌手的聲線來創作最適合的歌曲,將各人的天分發揮到淋漓盡致。

人是社會的產物,文化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人。港人在緬懷一代大師顧嘉煇的同時,宜反思廣東歌失落了的中華情懷,營造社會氛圍讓下一代心繫家國,培養正確是非觀。港人亦宜細心咀嚼甄妮所唱《東方之珠》的歌詞:「新的生活新的奮鬥,鬥志化為強勁力量,群力願群策東方之珠,更亮更光」,繼續發揮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拿出乘風破浪的勇氣再創輝煌!

更多閱讀:

(有片)當「煇黃」已矣:「香港樂壇教父」顧嘉煇逝世

顧嘉煇後事加拿大低調舉行

顧嘉煇去世|成就《獅子山下》《上海灘》等經典 「煇黃組合」仍輝煌

著名音樂家顧嘉煇逝世 享年92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顧嘉煇的中華情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