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維港本不該褪色

文/黎岩

許久未去尖沙咀了,想着趕在通關後即將出現的遊客如織前,再去維港走走。初初不以為意,只是漫不經心漫無目標地信步尖沙咀海旁。走着走着卻發現有點不對勁,仔細一想,赫然發現,作為香港嚮譽全球的地標建築中銀大廈,只露出了一個小荷尖尖,猶抱琵琶半遮面躲進了中環日漸增多的石屎森林中。

中銀大廈由曾設計法國羅浮宮的金字塔入口等著名建築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是中銀香港的總部,於1985年4月18日動土啟造,由日本熊谷組負責承建,在1989年竣工,1990年5月17日正式啟用。大廈落成時超越新加坡華聯銀行大廈,成為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中銀大廈作為香港最為出名的標誌性建築,在夜幕下的維港閃爍着耀眼的光芒,成為不僅僅是700多萬香港人的自豪,也是來港遊玩的成千上萬遊客心意的打卡景點,毫不誇張地說,璀璨的維港因為有中銀大廈才能熠熠生輝,才能夠閃亮全球。

中銀大廈之所以能夠長期雄踞維港,成為維港的最大亮點,全賴中銀大廈正前方的樓高只有23層的和記大廈。原來,早於2008年大廈業主就已獲批重建。重建後樓高41層,總建築面積達55萬平方呎。該項目命名為長江中心二期,承襲長江集團中心具標誌性的玻璃幕牆外貌和方正設計,並鄰近中國銀行大廈、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行、建設銀行大廈及渣打銀行大廈等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從尖沙咀望過去,目前已經封頂41樓的建築,正好「全方位」遮擋了在夜幕下發光發亮的香港地標中銀大廈。

雖然作為和記大廈的業主長江集團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及市場需求重建,但項目重建報城規會審批時,城規會有無考慮,重建41層高的建築將永久性遮擋維港最亮眼的景觀性標誌性建築中銀大廈?

香港人素來講究集體回憶,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地要保留保護集體回憶,當年政府重建中環碼頭,要拆除皇后碼頭時,甚至爆發了十分激烈的肢體衝突,朱凱廸甚至為此「一戰成名」,晉身立法會,其所打正的旗號就是保護市民的集體回憶。奇怪的是,現如今,中銀大廈正正是香港人乃至於14億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集體回憶,為何迄今卻鴉雀無聲,無人保護?任由這集體回憶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當然,樓已封頂,木已成舟,維港的褪色失色顯然已是覆水難收。

說起中銀大廈的興建,其籌備早於1982年開始,當時港英政府「非常識做」地以超低價11億元港幣,將位於香港商業區中心地帶——中環的6700平方公尺舊美利樓地段售予中國銀行。當時正值香港樓價的高峰期,因此給予中銀的該土地的地價事實上遠低於當時的市值,故被認為是當時的港英政府向中國政府表示友好的行為,說明當年的港英政府尚有相當的政治智慧,深知中銀不僅僅是一家中資金融企業,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國中央政府,象征着中國國家主權。至於後來在側興建長江中心的超人李嘉誠,亦指令集團規劃部門,籌建的長江中心絕不可高過中銀大廈,絕不可蓋過中銀大廈的風頭,可見在超人心中,中銀大廈亦是至高無上的國家象征,由此亦反映出超人當年的政治智慧。

當然,作為一座舊廈重建,本是自由市場中的商業行為,只需取得城規會的審批即可動工。問題是,城規會的大老爺們,是對和記大廈重建或會永久遮擋破壞維港璀璨夜景置若罔聞呢,還是缺乏最基本的全景規劃意識,抑或是另有別的的考量呢,外人自然不得而知。但對於700萬港人的集體回憶,對於璀璨維港在香港潛在的商業價值,特別是旅遊觀賞價值,不可能不略知一二,更加不應該後知後覺。最大的遺憾是,興建的大廈將永久性破壞維港迷人景色,城規會是否嚴重失職呢?在這個問題上,無意苛求商業機構,但作為城市規劃的掌門人,城規會確實難辭其咎。

雖然社會要發展,任何事務都有可能發生變化,變化是永恆的主體。但是,城市發展不應該讓城市固有的亮點褪色,甚至消失,而應該讓這個亮點更亮更耀眼。在這方面,內地的發展經驗,特別是城市規劃確實值得香港借鏡。古城西安在城墻內外的所有建築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高度限制,目的就是要令到古城永遠古色古香。京城當年在發展的過程中,本港發展商曾經在長安街報建一個超大體量的城中城,甚至已經拿到了當時的北京市長陳希同的同意簽字,但最終因為保護城市面目的總體規劃設計需要,被中央部門推翻了原有的設計方案。

毫無疑問,耀眼的維多利亞港,特別是璀璨的維港夜景,迄今為止都是香港賴以吸引全球遊客的金漆招牌,可以說,香港因為維港而令全球着迷,維港因為大師貝聿銘的封刀之作中銀大廈而譽滿全球,中銀大廈就是維港巨龍中畫龍點睛的睛,就是維港貝殼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回歸以來,中銀大廈作為國家主權象征的政治意義已經消退,但作為香港旅遊城市景觀的地標價值依舊存在,與日俱增,而且是在經歷二十五年後,迄今依然無任何一座建築可以超過替代中銀大廈的地標價值,已經開啟的通關以及隨之的客似雲來,維港仍舊是遊客必到的落腳點,以中銀大廈為焦點的維港景色,依舊是遊客打卡的首選,若閃閃發光發亮的中銀大廈陡然變成了一個小荷尖尖,若隱若現,那究竟是港人的遺憾呢,還是遊客的失望,或許真的要問問每個人的內心所想。或許,九泉之下的貝聿銘大師也感懊惱,早知如今,中銀大廈就不應該設計成這個樣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維港本不該褪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