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術
討論多時,特區政府昨日終向立法會提交「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研究初步建議,現時方向人工島「由二變三」,也是佔地1000公頃,預計可以提供19萬至21萬個住宅單位,容納最多55萬人口,目標是在2025年下半年開始填海,第一批居民將於2033年入伙。外界較為關注的預算問題,工程造價預計上升了800億元至5800億元,根據特區政府的估算,賣地收入多於填海開支,連同全面發展帶來的增加值,毋須依賴公共開支。筆者留意到,有意見仍擔心項目會超支,筆者認為,人工島的問題,除了填海以及建設成本,它本身具有多重功能,社會不應只以「計算機」計算當下的開支。
在往屆特區政府提出「明日大嶼」計劃時,外間也是最為關注「成本」問題,甚至有說法指計劃會「掏空庫房」。根據今次特區政府提交的最新資料,交椅洲人工島的工程成本為5800億元,而賣地收入可達7500億元,即是特區政府在完成建設、賣地後,理論上還有「錢落袋」;填海工程等,確實存在超支的可能,但筆者想指出,特區政府在估算賣地收入時,相信因應了近期市況向下調整了收入,如果經濟之後好轉,其實賣地收入還有上升空間,一個較為中性的估算,筆者相信賣地收入至少可以跟工程等開支「打和」。
土地房屋問題仍然尖銳
退一步說,若然最後工程開支比賣地收入高,筆者仍是認為交椅洲填海計劃有其重要價值;之前之所以有「明日大嶼」計劃,乃是因為本港土地房屋問題尖銳,特區政府為了「造地」以興建更多土地房屋,於是提出了「明日大嶼」計劃,今日仍有很多基層市民未能輪候到公屋,不少渴望上車的年輕人亦未能一圓置業夢,交椅洲填海計劃,也是他們上樓、上車的一大希望;若然特區政府各種「搶人才」計劃奏效,交椅洲等發展計劃,就會顯得更為重要。
增加房屋供應是一個面向,筆者想同時指出,交椅洲人工島還有其他功能,過去多年,中上環、金鐘、灣仔乃至銅鑼灣一帶,都是本港最重要的商業區甚至是核心商業區,但礙於港島區土地有限,港島的商業區的發展也受到很大掣肘;交椅洲人工島的發展,就可望成為新一個核心商業區,更為重要的是,它並非位於新界北部,而是在車程可能只需要十分鐘以內的港島西對開,成為與港島互聯互通的寶貴填海地。
填海地為核心區 完善香港交通網
事實上,如果我們留意特區政府提交的資料,還會發現它會成為將來洪水橋鐵路站往來港島的「中間站」,另外亦有公路貫穿人工島本身以及港島和新界西北。現時,若要由新界西北出港島,九龍區乃是必經之路,如果特區政府的計劃能實現,連同本港其他正準備發展的道路、鐵路網,本港整個交通網絡就會更為完善,不論是從新界到香港,還是由香港到新界,市民都可以「多一個選擇」。所以「明日大嶼」或現時統稱的交椅洲人工島計劃,它的主要作用在於建屋,但它的實際功能,遠遠不止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