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葉文斌
近期,社會上有不少值得各界關注的議題,例如新一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已經選出,立法會補選亦將於周日舉行;不過香港市民最為關心的事情,還是與內地通關的消息,從「健康驛站」預約名額增加,跨境貨車重新實現「點對點」運輸,以至是國家的鐵路網「出現」兩地班次等,都讓人感受到與內地通關的希望;兩地如若有希望實現通關,筆者認為我們在硬件、軟件上,都應該先做好準備。
關於通關的問題,我們從各界人士口中,感受到當中有一定進展,例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就表示特區政府已和深圳及廣東省方面就兩地往來溝通,有很多空間可以商討;並已多次與內地反映,按部就班減少過關限制,而首要工作是增加人文通道限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譚耀宗則指出,隨着內地逐步放寬防疫限制,相信香港往來內地的通關安排將可以放寬;譚耀宗同時又指出,本港要做好防疫工作,希望在新年可以放寬措施。
通關不是「說通就通」
或許有人會以為,兩地通關,就是內地與特區政府商討、決定了以後,兩地隨即通關,香港亦完全復常,但事實並非這樣簡單,最基本而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盡力防止香港的疫情會影響到內地;在香港的層面,以什麼方式盡量篩查出確診者,以至到內地如何隔離(可能個別人士免隔離)等,都是必須先疏理好的問題。
筆者之所以說如若兩地通關,香港要先做好準備,是因為香港現時各方面在新冠疫情長期影響下,未必能一下子迎接復常,筆者想到一些例子,包括本港的各個關口,首先要做到完全處理到增加的人流,不會出現市民久候、排長龍的狀況。又或者,疫情下不少旅遊業人士都轉行了,酒店業、旅遊巴從業員等,又是否有足夠人手呢?雖然我們都知道「市場」會自然地作出調節,但如果未做好準備,給了內地以至海外旅客不好的印象,那就可能會影響到香港這個「動感之都」的金漆招牌。
時機不可再拖 全民繼續防疫
還記得在去年年底,兩地在商討通關安排,而且消息指出是接近談到成果的階段,可惜第五波疫情爆發,讓我們的希望都落空了。有別於上一次,今次通關消息的背後,內地也在放寬種種防疫抗疫規定,令今次比以往的通關消息都來得更樂觀。只是,凡事太過樂觀,並不代表一定會「心想事成」,我們要爭取通關,但我們不能忘記疫情;我們要社會復常,亦不可能完全不付出,所以不論是繼續防疫,以至是為更多長幼人士接種疫苗,都要繼續甚至加強進行。可能,我們距離與內地通關是一步之遙,但踏出這一步,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作者為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選舉委員會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