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推行政策落實KPI 須拿出幹勁與魄力

文/陳術

現屆政府在上任時就展現施政新風,用「以結果為目標」作為施政原則,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在方方面面回應市民訴求,獲得社會大眾肯定。筆者留意到,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列出了110項指標(績效指標,KPI),當中涵蓋範圍極廣,包括探訪劏房戶、鼠患、公務員制度以至公共醫療服務等,有些指標比較容易完成,有些則涉及公共資源以至公眾教育成效,若然特區政府要一一把指標完成,就得拿出前所未有的魄力,去解決在過去一直積累且日趨嚴重的問題。

先從相對容易達到的一些指標說起,例如要求差估署、水務署於兩個年度完結前聯合造訪約4000個劏房戶,以加強執行劏房租務管制以及視察有否濫收費用的指標,兩年要造訪4000個劏房戶,不是很容易,但只要相關署方能有效、及時地抽調或增聘到足夠人手,這絕對是可行的指標;又例如,要處理跨代貧窮問題的「共創明Teen計劃」,要求不少於70%學員在提升個人發展及正向思維方面取得進步,只要特區政府從招募導師到落實計劃都做得到位,筆者相信指標還是可以達到。

有些工作沒那麼簡單

不過,另一些要達到的指標,筆者只怕沒那麼簡單或容易。以改善公共醫療為例,施政報告要求醫務衞生局改善病人於醫管局專科門診看病流程,目標於2023年3月31日前能有75%病人,於60分鐘內完成由登記至醫生診症流程,這裏所涉及的,不只是醫院的行政問題,而是涉及有沒有足夠醫生、護士等在不同專科服務,讓病人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完成診症以至取藥。之前就有傳媒報道過,有病人去醫院看專科醫生,等上一兩小時很平常,特區政府要醫務衞生局縮短等候診症等時間,其實根本還在於醫院容量以及醫護人手。

筆者再舉一個例子,施政報告要求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把智方便的年度用量由2021年的500萬次倍增至2023年的1000萬次,到2025年,則要增至1750萬次;關於智方便以至類似的電子化服務,特區政府可以加強相關服務的功能,但這還涉及公眾宣傳或教育的問題,如何讓更多市民知道智方便的存在及用處?如何吸引更多市民使用智方便?凡此種種,如果特區政府的宣傳推廣工作做得不到位,可能相關的績效指標(KPI)就難以達成。

微觀工作反映管治問題

微觀特區政府不同範疇的績效指標,我們可以說是不同政策局或部門要面對林林總總的問題,但從宏觀角度看,這些「小問題」其實反映着特區政府一直存在、甚至是回歸前就積累的問題,就如醫療問題,筆者記憶所及,小時候到公立醫院覆診,等候時間更長、更艱辛;又或者是貧窮問題,從前有種比劏房更惡劣的居住方式,叫「籠屋」(即是人睡在鐵籠中,不肯定現在是否已絕跡)。特區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在發現、理解到社會問題後,能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而且公務員團隊能貫徹執行,所以要完成不同的績效指標好,要解決香港民生矛盾也好,今次施政報告可以是一個好開始,但由治及興之路,其實很需要政府的幹勁與魄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推行政策落實KPI 須拿出幹勁與魄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