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七月,航天員陳冬在中國空間站回覆香港培僑女生的來信:「等你來出差!」言猶在耳,港人征空夢即將實現!
中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將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並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不少對太空有濃厚興趣的「小太空人」獲悉後十分激動!有參加過「少年太空人體驗營」的學生說,雖然暫未夠資格參加選拔,但會努力充實自己,希望未來有機會征空。
社會各界歡呼雀躍,形容這是國家送給香港的國慶節大禮,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厚愛。多名立法會議員相信這將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科研,呼籲本港青年科研工作者抓緊良機,貢獻國家。

首次在港澳選拔載荷專家
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後續飛行任務需要,中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於近期啟動。本次共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其中,載荷專家2名左右。航天駕駛員在陸海空三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在從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關領域專業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中選拔,載荷專家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
此次預備航天員選拔,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統一組織實施,預計一年半左右完成,並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

「如果符合資格,我一定會參加選拔。」就讀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的蘇熙驊,自中學開始對太空非常興趣,分別在2018年和2019年參加了「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及「中學生天文訓練計劃」,嘗過當「小太空人」。他得知國家在港選拔航天員的消息後,心情非常興奮,「以往香港的科研人才大多只能提交科學實驗予國家,進行太空實驗,難以作為航天員參與中國的航天技術工作,這次招募代表香港的人才能夠親身投入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
另一位「小太空人」蔡斯雅自小就是太空迷,對航天科技有深厚的興趣,參加過各種太空相關的活動,包括「少年太空人體驗營2018」,當時見到了偶像楊利偉。留意到內地將招募香港太空人擔任「載荷專家」,她形容「好興奮」,很開心國家能夠給香港人參與選拔的機會。
蔡斯雅說,自己還是大學一年級生,暫未符合申請航天員的資格,而且「載荷專家」的選拔要求很高,笑言「暫時不是我這些普通人可以達到」。不過,她說,自己仍對太空充滿興趣,平時會與朋友觀星,亦有關注各類太空相關的社交賬號;目前會專注學業,希望幾年後能符合相關要求,有機會參與選拔。
小太空人:裝備自我 等待時機
蔡沛恩曾參與「少年太空人體驗營2019」,當年體驗營的經歷令她加深了對中國載人航天科技的了解和航天員的訓練,更體會到中國航天員專注、認真、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態度,為中國航天科技上取得的偉大成就深感驕傲。
蔡沛恩認為,今次的選拔是一個「好難得的機會」,直言自己頗感興趣,但留意到要求很高,須達到PHD(博士)學位,且對身高都有要求,她笑言恐怕自己都未達標,但表示如符合選拔資格,會考慮參加。
蔡沛恩現時在香港城市大學修讀能源科學及工程學,她表示,自己未來選擇職業的方向亦會傾向與太空工程相關,如有機會修讀碩士、博士課程,也會優先考慮相關科目。她又說,閒暇時會與朋友相約觀星,對太空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
李家超:振奮人心的大禮
李家超昨日表示,歡迎和感謝國家宣布啟動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並首次在香港特區選拔載荷專家。他表示這是振奮人心的喜訊,極具歷史性意義。他說:「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三周年,在香港市民共賀國慶佳節的時刻,國家向香港特區送上這份禮物,喜上加喜,充分體現國家對香港的關愛、支持和信任。」

李家超指出,今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香港特區選拔載荷專家,令香港人有機會實現航天夢,貢獻國家。特區政府必定會全力協助和配合國家的選拔工作。「國家在港選拔載荷專家,標誌着國家鼓勵和歡迎香港同胞在國家發展中作出貢獻,標誌着國家對香港科研水平的信心,亦標誌着國家對香港青年發展的關心。」
目前,特區政府已委派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負責跨局協調及宣傳教育工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負責具體選拔工作,並在昨晚召開記者會,公布「載荷專家」的具體要求,並宣布本周四(10月6日)展開初選招募,為期三周至本月27日。
話你知|載荷專家負責太空實驗
航天員分職業和非職業兩大類,職業航天員是指專門從事航天飛行工作的航天員,大多是飛行員或試飛員出身。非職業航天員則是臨時到太空工作或活動的航天員,主要是從事某項科學研究、試驗或載荷操作的科學家或工程技術人員。一般而言,載荷專家需要是科學家或者相關專業領域的科研人員。
在執行太空飛行任務中,載荷專家主要開展太空實驗或試驗的研究,操作使用太空實驗設備,以及配合飛行乘組其他人員開展站務管理的日常工作。今次的載荷專家將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載荷專家從科學家中選拔,屬於非職業航天員,原則上在完成飛行任務後,還會回到原單位繼續從事科研工作,身體素質要求並沒有那麼高。
(來源:大公報A1)
相關報道:
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 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