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29號的粵海關博物館,即粵海關舊址,面珠江而立,建成於1916年。站在粵海關舊址樓前,仰望建築立面,三角楣飾下,立柱高聳。往上是鐘樓。建築共四層,由氣派的長階梯拾階而上,到達第二層,便是博物館的入口。
在博物館藏品《大鐘樓的故事》一書中,寫道:「這座乳白色的古羅馬式建築,是流傳到近代中國的歐洲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典範。」對於建築迷來說,粵海關舊址是不可不去的遊學之地。
館內陳列有8000餘件藏品,設有專題展覽、互動遊戲、情景復原等多樣化的展示。在讀者閱讀區,翻開粵海關歷史檔案,可以詳細了解1685年至1949年間發生的歷史事件,並有地圖資料可供查閱,及讀者留言本供遊覽者一抒情懷。
據廣州海關資料,粵海關是廣州海關的前身。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粵海關設立,歷經三百餘年的年代更迭,其演變歷史過程,濃縮了廣州口岸經濟社會和外貿的發展變化。《粵海關稅則》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海關稅則。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