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創科人才「渴市」 要「搶」更需培養

文/周琳琳

創科發展,人才先行。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香港要向全球「搶」人才,他將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公布吸引創科人才的具體措施;生產力局新世代企業及技能發展總經理馮嘉寶指出,「每日都收到創科人才短缺的消息」。由此觀之,香港要成為「創科人才友好型城市」和「國際創科人才樞紐」,還有雖可見、但漫長的道路。筆者認為,要為香港建立豐富的創科人才庫,一方面要靠特首提到的「搶」,一方面就要做好本地培養工作。

「搶」人才宜簡化程序,顧及配套

根據入境處「搶」人才的數據顯示:就科技人才入境的相關數據,2018年獲批來港人數為24人。隨後於2019、2020年分別上升至75、116人,2021年回落至60人。相對於龐大的人才需求,以上數字明顯是遠遠未夠。

以下為入境處引進創科人才需要的資質要求,其中兩項是:

1.在遞交申請時,聘用公司獲創新科技署批出有效配額;

2. 申請人持有具特別認受性的大學所頒授的科學、科技、工程或數學(下稱「STEM」)學科學位,所頒授學位的大學須為以下任何一個世界大學排名榜最新公布與STEM相關的排行榜上首100間大學。

特區政府對申請人的畢業院校,以及用人企業均有嚴格要求並非不合理,惟日後可考慮簡化,莫令有識之士望而生畏。

至於其次,則是配套政策需要周全。既然香港要搶人才,就不應止於外國,也要着眼於內地。但這就衍生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內地人才「聞之色變」的住房問題;人才來了香港,我們能否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安心「留下來」?

在此,讓筆者拿深圳聘請傑出人才為例——工作經費補貼為100萬元,安家補貼為600萬元,這是可觀的數字,亦可能是深圳留住人才的主要原因。這兩天,香港社會熱烈討論「能否免除內地購房者雙重印花稅 」,也有人提出折衷方案:既然暫時無意減免,可否先繳後退?這是一個思路,在置業問題上,能否也給予科技人才一定優惠和補貼?搶人才不能只為人才提供工作機會,還要為其後半生和家屬提供配套保障。

遠水雖好,解近渴還需本地教育

除了使出渾身解數吸引外地人才,香港也要培育屬於自己的人才沃土。近年,香港教育界有一個新潮流:STEM——是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s)視為重要的創科教育。其教育精髓在於「活學活用」,鼓勵學生邊做邊學 (learn by doing),反覆試驗 (trial and error)。根據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數據,教資會資助與STEM有關的學士學位課程本地及非本地畢業生人數,由2016/17的6953上升至2020/21的7688。

與教育互動相配的還有2020年推出的「創科實習計劃」,旨在鼓勵STEM學生在修讀有關學科期間,體驗創科崗位的工作。其中有一個需注意的地方是,STEM涉及實踐和創新,其實際教學成效如何衡量?教學進程框架方面,香港或可向美國、以色列及芬蘭等外國取經。中國工程院、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接受筆者採訪時亦認同:「所以香港要加強STEM教育,讓青年人熱愛科學,香港才有希望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當我們搭建起創科教育的課程框架,就可進一步在校際之間建立縱向鏈接——大學與中學加強合作,提早發掘有潛質的學生,組成興趣專長班,重點定向培養。

近來,在香港成績突出的畢業生中,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2022年香港各校文憑試狀元普遍選擇了醫科。原因不言而喻,醫生可能是象牙塔的學生們能夠看到的——有一技之長而又最體面的工作之一。

那麼,能否提升本地創科行業的職業發展空間與薪金待遇?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的再工業化,讓創科崗位也成為理想化的事業方向,是有關部門亟待思考的問題。

象牙塔中的培育只是第一步,創科方向畢業生在香港的就業前景,才是人才成長源源不斷的活力源泉。「創科工業化」與「教育人才」,乃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創科人才「渴市」 要「搶」更需培養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