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丨留住「直通車」!

文/吳軍捷

近日,據透露,北京、上海、廣州往返香港的城際直通車或將永久停運。我心中充滿了不捨,我呼籲:留住直通車!

第一次坐直通車,是在1985年初。當時我是廣州團校校長,以廣州青年研究會會長的名義,和副會長于幼軍一起,受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劉兆佳邀請,赴中文大學當訪問學者。火車從天河東站出發,走過我們熟悉的廣州郊區、東莞、深圳,一個小時左右,過了羅湖。撲面而來的,是滿眼的綠綠蔥蔥。我倆驚異地發現,香港的車外,怎麼都是綠的?農田不多,路旁多是青草和綠植,修剪得很好,遠近的山全是綠色,長滿了大樹,夾雜着五顏六色的花。與在廣東境內看到的,一塊塊農田和半禿荒山,真不一樣。那邊的農舍都是竹木棚子,這邊的基本上都是鋼塑結構,很少見到人。車入大埔,看到了優美的吐露港。真快呀,平時我們去深圳出差,火車快車也要兩個多小時。這不到兩個小時,就到了紅磡總站。友人接我們去中文大學,駛過大立交,一座宏大的現代化城市驟然展現在眼前。兩座各幾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同文同種,說着同樣的語言,卻有着時代和制度的巨大差異,就這個兩小時的直通車,把我們拉到一起來了,這是我到香港的第一感覺。

與直通車結上緣,還是1986年3月,我到香港工作以後。那時常常要乘坐直通車來往兩地,當然還可以在洲頭咀乘船,在船上睡一個晚上,才到尖沙咀碼頭。也可以在深圳轉火車,單程要近五個小時。我們外派幹部工資低,買不起百來元的直通車票,私事回家,還得擠火車,在羅湖排隊過關。

那時候,坐直通車可是一種享受,環境舒適,車上的美食,讓人垂涎。尤其是推出來的滷水雞腿,令很多旅客回味無窮。直通車沒有包廂。我們常常在火車上看到認識的香港和內地省部級領導,可以隨便走過去聊聊,侃侃大山。

直通車上的服務員,漸漸從以「抗腐蝕,永不沾」聞名的「廣深二組」姑娘的撲素服裝變成了化淡妝,戴貝雷帽,穿着鮮艷服飾,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直通車對我們這些常要與內地溝通的人確實太方便了。有事需要面商,早上八點,可以在九龍紅磡上車。車上吃個早餐,到廣州才十點。如果在車站附近,或者到對方單位去談事,午餐。下午兩點多就可以打道回府,到香港還未下班。有時要離開市區,車程不太遠,還趕得及回香港晚飯。必要時,廣州還有最晚一班八點鐘開的車,回到香港也誤不了次日的工作。過去的年代,直通車上滿是些來去匆匆的商務、公務客,一年人流量有四五百萬,極大地密切了兩地的關係。

在廣九線、直通車上奔走多年。我感覺到兩個最大的變化,其一是車窗外的風景。慢慢的,窗外路邊廣東的農田越來越少,山頭越來越綠,近處的連片廠房,慢慢變成聳立的高樓大廈,人少了,車多了。反觀香港,路邊的景色與三十多年前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蔥綠為主。其二,是車上旅客的行李,以前回廣州,基本上是大包小包,能帶盡帶。後來是從廣州往香港帶東西的多了。再後來,上車的人很少有大包的行李,也許兩邊的物資供應差不多,帶個信用卡、銀行卡更方便。

直通車盛載着滿滿的兩地情,直通車還架起了內地與國際溝通的橋樑。很多外國旅客乘坐郵輪經維多利亞港抵達九龍尖沙咀,然後轉乘穗港直通來到內地。廣州舉辦多屆出入口商品交易會,大多數採購商的交通首選是直通車。在1979年到1980年期間,25個國家的元首及外交大臣曾選乘直通車,到內地進行國事訪問。

我常常在直通車上回味這條鐵路,這班列車的前世今生。

1898年,中英銀公司獲特許權,興建香港至廣州的鐵路。廣九鐵路以羅湖橋為分界,內地境內的路段稱作「華段」,香港境內的路段稱作「英段」。

1906年,全長35.4公里的「英段」開始動工。興建當中最長的筆架山隧道,花了3年時間,50多名工人不幸死於隧道內。

1911年,廣九鐵路終於建成通車。當時,香港與廣東實際上並不設邊境檢查。九廣鐵路本來就是一條「直通車」的鐵路。

1936年前後,廣九鐵路推出了銀藍色「廣州淑女」和銀綠色「大埔淑女」兩輛豪華列車,設有吸煙廂和酒吧,裝潢豪華。曾經有朋友告訴我,他父親花高價買了豪華車票,但因為是華人,被趕了出來,向警察投訴也沒有用。

1941年日軍侵略香港前,廣九鐵路運送了世界各國支持中國抗戰的大批軍火。日軍侵佔香港後,抗日游擊隊不斷襲擊鐵路和駐守的日軍,使廣九鐵路一直沒有通車。父輩炸橋洞,殺鬼子的故事常在我們的耳邊迴響。

1949年後,政治環境使得直通粵港的列車服務再告中斷。兩地政府以羅湖橋為界,客運列車互不相通。旅客需下車辦理過境手續,步行百米過境後,重新購票乘車。

隨着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兩地直通車於1979年4月4日恢復。

四十多年直通車,承載着粵港情緣和「北上南下」的回憶,凝聚着時代文化的布局。也引起我今天對鐵路、火車浮想聯翩。

往深處看,鐵路、火車在中國歷史上分量巨重:

辛亥革命的成功,由四川保路起,它的紀念碑,碑座浮雕篆刻的是火車。國父孫中山先生鼓吹三民主義,提出鐵路為強國之第一要。1912年8月,孫中山到北京會見袁世凱,表示願退出政界,以建設中國鐵道為先。9月,袁世凱授命他當了鐵道部長。孫中山是個鐵道迷,當然知道鐵道建設,對於當時積弱不振的中國,有多麼重要。大家可以看到他在「建國方略」中畫的鐵路圖,他為鐵路雜誌創刊題辭竟是「大道之行也 孫文」!

往寬處看,鐵路銘記了人類深重的現代史:

蒸汽機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鐵路布局了大國的命運。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太平洋鐵路、蘇聯的西伯利亞鐵道,對這兩個超級大國發展跨越時代的意義。也明白詹天佑何以成為中國的鐵路之父。

我們不能忘記,德國鐵路奧斯威辛支線運送數百萬孩童和男女前往死亡集中營,成為世上最恐怖的大眾運輸工具。日軍修建泰緬鐵路,累死了十萬盟軍戰俘和當地居民。這些巨大的歷史的印記,永遠樹立在大地上。

往遠處看,鐵路是與天爭高,與風競速,裨益民生的大國重器,器重山河:

中國的脫貧,得益於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中國的崛起,有賴於我們的高鐵通過一帶一路,連通世界。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中國火車從時速不到50公里,到時速160公里的關鍵性提速,是在哪裏試驗突破的呢?1990年3月,鐵道部要求鐵科院與廣鐵集團三個月完成廣深線160km/h行車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同年10月,廣深準高速鐵路完成立項,工程1991年12月開始,1994年12月22日正式通車。從此掀開了中國高鐵建設的大幕。

今天城際直通車將被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鐵所取代,我一方面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又感到不舍。難道世人都要永遠急匆匆的在路上,不能停一停,享受一下回憶與思考?難道去廣州就非要48分鐘不可,熬不過那1小時50分?

我有點迷惘,陪伴我們幾十年的穗港直通車、還有京港、滬港直通車,說沒就沒了?回看2007年,政府拆卸皇后碼頭,還有人靜坐絕食,誓死保衛那段「集體回憶」呢!不到五十年的歷史,無非是港督、英女皇在那裏上岸而已。這段「抗爭」,居然還由作曲家以皇后碼頭最後一夜為題,創作了《電子安魂曲:皇后萬歲》,由政府康文署安排香港城市室樂團演出。這個「保護」事件,引發了瘋長的「本土意識」,與後來的「反國教」「佔中」「2019黑暴」不無關係。

承載着那麼厚重的歷史、文化的直通車,能說沒就沒了?我無論如何都想不通,這幾天,不是有人為停業的「珍寶海鮮舫」大動筆墨嗎?又有誰關注過即將消亡的城際直通車呢?

我要留住「直通車」!它有故事,有歷史,有親情,有展望。它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甚至是「一國兩制」的具象體現。它所保存的「集體記憶」,所喚起人們對未來的遐想,都大有益於香港的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我倡議,不要純從經濟效益出發,至少保留一兩班穗港直通車,因為能直到天河,還有人覺得直通車比在番禺轉車的高鐵方便。也可以開闢歷史文化旅遊專列、展覽館,可做的事情真太多了,這篇文章講不完。

香港不是沒有文化,而是缺乏有格局的文化策劃人。「直通車」這個極好的題材,為什麼就沒有人去留意呢?我期望新建的文體旅遊局局長有眼光,會抓住市民可切身感受,又有歷史和前瞻的事件,賦予文化的意義,才能廣而化之,文而化之,一點一滴的重塑香港精神。這比空喊「愛國愛港」的口號實在多了。

(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會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丨留住「直通車」!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