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12日)發表網誌,介紹上月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蹟的雷生春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其中一個項目,由香港浸會大學於2012年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既保存其文物及建築特色,亦為社區提供多元化的中醫醫療服務。黃偉綸指,到雷生春就診的人數已超過21萬人次,訪客也超過52萬人次,反映這個活化項目非常受市民歡迎。

黃偉綸表示,雷生春位於荔枝角道與塘尾道交界一幅三角形用地。建築物於1931年落成,地下曾用作雷亮先生開設的藥店,名為「雷生春」,樓上各層則是雷氏家人的居所。雷亮先生於1944年逝世,藥店於數年後結業。2000年,雷氏家族計劃把建築物贈予政府作保育之用,轉讓業權程序於2003年完成。為彰顯其文物價值,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09年確定雷生春為一級歷史建築。2022年5月,雷生春正式列為法定古蹟。
黃偉綸指,雷生春不僅見證了雷亮家族在香港的早期歷史,更記錄了深水埗區過去民眾的生活、經濟活動和香港當年的建築風格。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形容,雷生春充滿人情味、歷史豐富和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令人百看不厭。雷亮先生經營很多生意,當年雷氏家人在雷生春地下生產和售賣一種跌打藥酒,主治骨傷跌打,希望造福社群,非為牟利。

2008年,政府將雷生春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浸大成功獲選。活化工程於2012年初竣工,同年4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正式投入服務。浸大物業處處長方雪原表示,在活化雷生春過程中,項目團隊按照最少干預的原則進行。在活化過程中,雷生春原有的特色及構件均得以保留,例如地下的雷生春木牌匾、商店櫥窗連遮板、正門上飾有雷生春商標的玻璃嵌板、水磨石外牆、建築物頂部的大型灰塑等。方雪原表示,這些特色和構件都是雷生春很重要的元素,令整幢大樓散發着獨有的韻味。

浸大於2012年把雷生春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一直營運至今。浸大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教授表示,中心地下設有涼茶舖,正是回應雷生春以往的特色;樓上既提供中醫門診服務、讓學生跟老師實習,亦設有關於雷生春的展覽。第五波新冠疫情亦提升市民對中醫藥的認識,浸大希望繼續運用這個別具歷史價值的地方,把中醫藥發揚光大,令市民得到更好的健康服務。
黃偉綸說,香港寸金尺土,要平衡保育和發展並不容易,社會也有一些意見,但政府會繼續努力,希望集合眾人智慧,探討如何適當地挑選、保護、保存和活化香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