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港鐵深度遊 穿越百年史

宋皇臺站內展示的文物,吸引不少乘客駐足觀賞。

港鐵東鐵線過海段通車,一眾鐵路迷有多興奮,即使隔着手機熒幕也能心領神會。近年港鐵不斷拓展版圖,車站設計紛紛融入藝術與歷史文化元素,加上列車、車票等配套發展,承載着這個小城的百年歷史變遷,大家在港鐵車站匆匆轉車打卡之際,不妨細味背後冷知識,來趟穿越時空的深度鐵路遊。

英製M-Train行駛40年

俗稱「烏蠅頭」的東鐵線12卡車早前功成身退,換上全新9卡列車迎接過海段啟用,配合部分港島地區因地理環境所限,未能將車站建得太長。這款港鐵東鐵線現代列車由韓國製造,屬於東鐵線(前九廣鐵路)自1982年電氣化以來的第4代列車,雖然載客量比12卡少,但仍保留了東鐵獨有的頭等車廂傳統,而且在車廂扶手及車門間距等細節亦有所改良。

英製的港鐵現代化列車是港鐵現時最常用的列車型號。

港鐵現時擁有7款重鐵列車,行走市區線及機場快線網絡,當中最常用的仍屬行駛於荃灣線、觀塘線、港島線等多條路線的港鐵現代化列車(俗稱M-Train)。這款由英國生產的直流電通勤型電動列車,在港鐵於1979年通車時便開始使用,逾40年來經過幾代翻新。惟在明年開始,M-Train亦將完成歷史任務,陸續被中國中車青島四方列車取代,預計在2027年將會悉數退役。

儲值票一毫子過海

現時只要一張八達通、甚或是手機二維碼在手,便能路路暢通,不過具備收藏價值的港鐵車票,仍然深受鐵路迷愛戴,近年每逢推出紀念版車票,均被搶購一空。回想港鐵(地鐵)於通車時使用的磁卡塑膠質車票,最初只分為1元、1.5元、2元、2.5元及3元這5個面額。隨路線不斷開展,地鐵公司於1981年推出定額儲值車票,當中最令人懷念的可說是尾程優惠,即使只餘一毫子面額仍可使用,不少人也會留在車程最貴的過海段「慳到盡」。惟隨八達通開始普及,通用儲值票亦於1999年停止發行,一毫子過海也成歷史。

九廣鐵路紙製車票。

至於九鐵早在1960年代採用只有約5.7厘米的紙製車票,由於當時還未有入閘機,只能透過職員人手「剪飛」驗票。直至1982年投入電氣化服務,可通過入閘機的紙質磁帶車票應運而生,但由於車票上印有車程資料不能重用,成本較大,加上新界東沿線逐漸城市化,為應付逐年遞升的載客量,終在1993年改用可重用的磁性膠質車票。九鐵車票其中一個設計特色,就是會將當時營運的列車車種印在票上,甚具收藏價值。

港鐵最早期的單程車票票價令人懷念。

彩色月台歷久常新

港鐵月台的鮮艷顏色與極具本土特色的紙皮石,不止陪伴着香港人成長,更吸引不少外國旅遊網站介紹。由於1970年代香港仍有不少基層市民目不識丁,港鐵首任總建築師Roland Paoletti遂以不同顏色方便乘客辨別,又能令缺乏自然光線的站內不會顯得太陰暗。當中如金鐘、太子這些大型轉車站特別採用鮮色以作溫韾提示,部分車站顏色則與地理位置或名字有關,如黃大仙直接採用黃色,鑽石山是銀色,彩虹站則是最突出的彩虹七色;又或是與相鄰車站有明顯對比的顏色,令乘客坐車經過時更易於辨別。

港鐵月台的紙皮石設計是中外乘客的打卡地標。

建於1990年代以後的車站,大多使用白和灰等素淨的色調,物料則換上硬膠板或鋁質嵌板。現任港鐵總建築師文若德於2013年上任後,銳意傳承港鐵的歷史特色,故在部分興建中的路線保留用色鮮明、紙皮石、中式書法。在去年通車的屯馬線,土瓜灣站以藍為主色,港鐵曾在Facebook解釋由於土瓜灣的「灣」字與水相關,故取藍色;紅磡站的屯馬線新擴建月台則以「紅」色出發。

海怡半島站的《翱遊半島》馬賽克壁畫展現漁港風情。

車站藝術鑒古知今

早年港鐵車站設計以實用為上,隨機場快線及東涌線於1998年通車,港鐵推出「車站藝術品計劃」,把不同類型藝術品,如雕塑品、懸垂藝術品及馬賽克畫作等融入車站的設計和建築內,其後更擴展至港鐵全線網絡。近年啟用的新港鐵車站紛紛加入藝術及歷史、文化元素,如會展站便展出了在建站時掘出的一枚二次大戰彈殼,大堂牆壁則貼上本地攝影藝術家梁志和作品《水記憶》,以1,200幅照片展現維港不同面貌。

會展站牆身是由藝術家梁志和創作的藝術品《水記憶》。

剛完成美化工程的東鐵線車站月台,加入具特色和有歷史價值的圖像,如九龍塘車站便有衛星發射器的圖像,讓乘客憶起1970年代進駐九龍塘的「五台山」,包括佳藝電視、亞洲電視、無綫電視、香港電台和商業電台五間廣播機構。港鐵同時在圖像上加上二維碼(QRcode),讓乘客可以藉着等車空檔掃描QRcode,簡單了解背後的歷史故事。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MTR Facebook)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港鐵深度遊 穿越百年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