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打鼓嶺編鄉志 顯港深一家親

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首副主席林金貴(左二),向阮志(左三)等鄉志團隊成員介紹打鼓嶺的歷史。 (香港文匯報記者攝)

記錄歷史習俗 展現傳統文化與內地緊密相連

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構想下,香港與深圳邊境一帶發展成為關注焦點,其中位處「北部都會區」內的打鼓嶺,其鄉事委員會正編修香港第一本鄉志《打鼓嶺鄉志》。記者早前訪問鄉志發起人及主編,他們表示於當前港深深度融合的關鍵節點,透過記錄打鼓嶺歷史與鄉村習俗,展示自古以來香港與內地緊密聯繫,讓村民以至更多港人認清港深「一家親」,在傳統、文化及生活上都是緊緊相連,從歷史源流角度,述說港深協同發展的基礎。

由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阮志及其團隊於去年開始編撰的《打鼓嶺鄉志》,有系統地記述該處數百年歷史、約20條鄉村的情況,保育香港村落歷史文化,預計今年底完成。

圖為陳月明。(香港文匯報記者攝)

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立法會議員陳月明表示,打鼓嶺保留了傳統鄉村面貌,也反映了香港與內地相接連的歷史與文化。隨着港深協同規劃、發展,打鼓嶺即將迎來急速變化。作為鄉內土生土長的一群,此刻特別希望透過鄉志總結與整理歷史,同時展望將來,工作「好有意義」。

呈現港史 「對國教好重要」

陳月明指出,雖然鄉志是由打鼓嶺發起編修,但內容其實也呈現了近代中英關係及整個香港的歷史,「對國民教育好重要」,例如在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時,就是在包括打鼓嶺一帶劃邊境線,很多鄉村因而被分為深圳的羅湖區及香港的打鼓嶺區兩邊,「一條村被『𠝹』開一半,導致村民的農田及居住的地方亦分開了。」後來,中國政府與港英政府達成協議發出「耕作證」,以便村民可即日來回過境深港耕作,打鼓嶺正正反映這些重要歷史。

90後研究人員許家明及余嘉浩(右),以拍照記錄打鼓嶺歷史建築物的細節。 (香港文匯報記者攝)

近年,深圳大力於鄰近香港的邊境發展。陳月明說:「由打鼓嶺北望河對岸的金融商業大廈密密麻麻,而香港仍然是一片綠色,更夾雜了垃圾堆填區,成為強烈對比,也說明香港土地規劃的問題。」

她表示,這些內容都會記載在鄉志中,更可以與未來大灣區發展落實深港融合下的打鼓嶺作對照,實在是「有必要、有意義」,為下一代留下紀錄。

盼師生藉鄉志認識兩地關係

阮志分享道,打鼓嶺地區包含鄉村發展的歷史,有部分關於邊境發展的歷史,期望完成後的鄉志可以作為切入點,令當地人更熟悉身邊的歷史,「有些村民可能一直生活在村中卻不知道村的歷史,鄉志可讓他們了解區內故事,同時帶出打鼓嶺一帶是舊時深港交流的橋樑角色。」

他續說,對其他港人特別是學校師生來說,他們可以透過鄉志認識到自古以來香港與內地聯繫緊密,從生活中「貼地」的資料入手,於歷史源流中看待兩地的關係,將值得珍惜的歷史傳承給下一代。

鄉志團隊仔細記錄打鼓嶺建築物內一些歷史物件。( 香港文匯報記者攝)

一直努力記錄香港歷史的阮志,其多年前博士論文的方向,就是研究同位於港深邊境的沙頭角蓮麻坑村。當年,他抱着好奇心入邊境禁區搜集資料,覺得好新奇,短短的一段路設有很多的關卡、鐵絲網,一河之隔就是深圳。由一條橋連接深港跨兩地,觸動了他想進一步了解的心,進而與邊境結下不解之緣。

隨着多年入村搜集資料,阮志也漸漸與當地的村民熟絡起來,參加拜山、食盆菜等活動,「關係密切以後才知道原來香港村民很傳統與內地關係很緊密。」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打鼓嶺編鄉志 顯港深一家親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