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周品世界|美國拒絕出兵烏克蘭的深層原因

3月13日,烏克蘭南部城市馬里烏波爾遭遇襲擊。

文/周德武

俄烏戰爭已經開打18天。戰爭正朝着擴大化的方向發展,且烈度不斷升高。一是雙方軍人的死亡人數在上升;二是對平民的連帶傷亡在增加,一些民居被炮火殃及;三是逃往鄰國的烏克蘭難民人數高達240餘萬,正釀成新的人道主義災難;四是中東戰火重燃,伊朗向伊拉克境內的以色列基地發射導彈,大有開闢「第二戰場」之勢。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繼續打悲情牌,把烏克蘭的命運與西方世界緊密捆綁,強調這場戰爭「不僅是對烏克蘭的威脅,也是對歐洲和世界和平的威脅」,要求西方國家爭分奪秒地向烏克蘭提供飛機、防空系統及其他武器,呼籲北約不要害怕俄羅斯,在烏克蘭設立禁飛區,否則俄羅斯襲擊北約的領土「只是時間問題」,美國一些議員為此呼應道:「即便不在烏克蘭大面積設立禁飛區,是否可以考慮在人道主義走廊上空設禁飛區?」

美國本打算以F16戰機置換的方式,由波蘭向烏克蘭提供「米格-29」戰機,但由於波蘭害怕遭到俄羅斯的報復,這項計劃泡了湯。接下來,美國只有加速提供反坦克裝置、「毒刺」導彈以及空中防禦系統這條路了。但3月13日,俄羅斯對烏波邊境的利沃夫展開了定點打擊,摧毀了利沃夫國際維和與安全訓練中心,給美國等國敲響警鐘:一是俄羅斯對西方軍援不會坐視不管,西方向烏的武器運輸車隊不再安全;二是北約在烏克蘭的訓練基地不再安全,所謂的「國際志願軍」也被入重點打擊對象。俄羅斯聲稱,這次對利沃夫軍事目標的打擊,消滅了180個外國僱傭軍,並撕毀了外國供應的大批武器彈藥;而烏克蘭方面聲稱有35人死亡、134人受傷。雖然雙方公布的數字存在出入,但不難看出這次打擊讓烏克蘭付出了十分慘烈的代價。

澤連斯基痛罵北約不給力,在俄羅斯面前表現得很懦弱,但他心裏非常清楚,沒有西方的武器及輿論支持,烏克蘭的抵抗勁頭將一落千丈。而烏克蘭人表現出的「戰鬥到底」的精神,反過來又讓西方倍感鼓舞,形成了兩者相互強化、相互打氣的關係。令俄羅斯人沒有想到的是,烏克蘭人的反抗意願這麼強。想當年,美國佔領伊拉克之時,還有部分群眾在巴格達城內作策應,而這一次在烏克蘭卻看不到這種情況,可見俄羅斯在這方面沒有做足功課。一些學者指出,自2014年俄兼并克里米亞之後,烏克蘭人的國家認同感迅速上升,仇俄情緒空前強烈,而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出兵行動,讓俄烏兩家有了世代血債,並成為幾代人的記憶,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並不看好未來烏克蘭與俄羅斯雙邊關係的政治前景。

美國一邊造輿論,說中國是俄羅斯的堅強後盾,並放出風來說,「俄羅斯正在向中國尋找武器和經濟援助」,另一方面不斷敲打中國,警告中國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將面臨美國的「次級制裁」。值得注意的是,前幾天,美國政府和國會相互配合,火速通過一項法案,向烏克蘭提供高達136億美元的經濟、人道主義和軍援,其中30億美元用於購買軍事設備,為俄烏戰爭火上澆油。與此同時,一些知名專家學者在美國主流報章撰文,拚命給中國戴高帽子,稱「只有中國出面,才能勸導普京停戰」,鼓動中國前去撲火。一些輿論就此評論道,美國不斷往裏澆油,給烏克蘭遞刀子,大火豈能熄滅?

3月13日,烏克蘭與波蘭邊境的一處難民營。

綜觀俄烏開戰18天來的表現,美國這次死死守住底線,堅決不出兵與俄羅斯打地面戰,無論澤連斯基怎麼使用激將法,美國就是按兵不動。

拜登政府非常清楚,美國直接參戰得不到民眾的支持,且容易讓美國的國家戰略失焦。在俄烏戰爭爆發之際,美國廣播公司(ABC)搞過一次民調,18至39歲的人年輕人不主張捲入這場戰爭,可見美國社會的主流是孤立主義佔上風,拜登政府必須順應民意,否則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民主黨將會輸得精光。特朗普執政期間,他一直攻擊前幾屆政府錯誤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損失了六、七萬億美元,可以把美國重建兩次」。為此,特朗普不惜與塔利班達成撤軍協議,儘管這個任務最終是由拜登來完成,且在撤退過程中發生了美國大兵遇襲死亡等嚴重事件,讓民主黨有所失分,但撤出阿富汗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轉型的需要,即未來美國的主要威脅在亞太,美國必須集中有限的力量聚焦於此,中國才是美國時刻不能忘記的真正對手。

俄烏戰爭目前處於膠着狀態,由於烏克蘭得到及時的後援,俄羅斯拿下這場戰爭的代價變得越來越大,最好的結果就是1939年蘇聯與芬蘭之戰的翻版,即以俄羅斯的慘勝為代價,烏克蘭從此宣布中立,並宣布割讓克里米亞、承認頓巴斯共和國(領土或包括現有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共和國合併、以及這次戰爭得以擴大的地盤)獨立,以獲得烏克蘭的重建機會,假以時日,烏克蘭加入歐盟之後、變成另一個繁榮的芬蘭也未可知。

由於美國不直接參戰,只是拉長俄烏戰爭的時間,但難以改變俄烏戰爭的結果。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先後主導了數次戰爭,由於師出無名,肆意破壞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甚至炮製了「人權高於主權」等一系列理論,為今天的世界留下了巨大後遺症。比較一下美國主流媒體的戰爭敘事體,前幾場戰爭都是美國主動發動,媒體的視角更多地是把美國塑造出「救世主」的形象,站在所謂的道義制高點上,重點刻畫米洛舍維奇政權是如何迫害科索沃少數民族,本拉登是如何襲擊世貿大樓,薩達姆是如何實行獨裁統治,百姓如何民不聊生等等,以此激起民憤,提高美國民眾對戰爭的支持度,而電視鏡頭中很少涉及美國大兵對當地平民的傷害。而這一次,美國主流媒體為了「政治正確」,刻意塑造俄羅斯的殘暴形象,更多聚焦於這場戰爭怎麼傷害烏克蘭平民,從地鐵站內避難的普通百姓,到地下室內生育的產婦;從居民樓被炸到醫院被毀,以及百萬難民躲避戰火踏上逃難之路等悲慘場景,一一地呈現於美國觀眾的面前,讓他們真正全方位了解到戰爭的殘酷,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拷問,也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教育大片,拜登想說服美國百姓把自己的兒女送到烏克蘭戰場,難度只能比過去更大了,無異於政治自殺。從這個意義上說,隨着戰爭進入短兵相接階段,美國出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國會更加堅定「隔岸觀火」,時不時給戰火澆點「汽油」,賣點武器,這既是美國最擅長的,也是最符合美國核心利益的。

(作者為大公報副總編輯 來源:「公評世界」微信公眾號)

更多閱讀:

周品世界|俄烏戰爭正迅速演變成代理人之戰?

周品世界|西方國家應從烏克蘭危機中吸取教訓

周品世界|拜登的第一份國情咨文談了啥

講真D|美歐拋棄烏克蘭 「台獨」只是白日夢

品評四方丨遠方的戰火對港人是及時的提醒 當頭的棒喝

來論丨烏克蘭的結局給台灣當局的警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周品世界|美國拒絕出兵烏克蘭的深層原因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