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第五波疫情爆發,醫療系統嚴重超出負荷,面臨病人不斷急升,醫護人手不足,不少救護員每日連續工作16小時,不吃不喝,甚至沒時間去廁所。新華社今日(24日)發表一篇以《香港疫情下的生命「擺渡人」》為題的報道,道出了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的辛酸與使命。
香港消防處救護員會司庫林珈樂在報道中表示,接到救助確診患者的任務後,救護員全身上下要「一級戒備」,防護衣、醫療手套、鞋套、護目鏡、頭套、面罩和N95口罩將全身包裹得嚴嚴實實。到達患者家中後,初步檢查、抬上車、簡單治療。抵達醫院後,通知院方,經特別通道將患者送入專門的隔離病房。當把患者交接完畢,一趟「生命的擺渡」才算完成。
由於需要穿着一級防護裝備,即使天氣陰雨連綿,救護員也不能穿得太厚。「有時去醫院交接患者,要等好幾個小時。因為防護的關係,中間不能吃飯、喝水,也不能上廁所。遇上在戶外等待,冷風吹來,真是好凍啊。」林珈樂說,最近跨區域的出車任務增多了,更增加了對救護員體力的考驗。
他又指,為防止交叉感染,每結束一次出車,救護車內外都要徹底消毒,救護員也要更換防護衣並洗澡。「常常是洗完澡,飯已經冷了,還顧不上吃,電話又響了。」林珈樂說,救護員不是鐵打的,也會疲勞、沮喪、害怕染疫、擔心家人。但他們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忠於職責,用自己的行動守護好香港750萬市民的健康。
林珈樂續說,忘不了那一張張焦急的面孔,見到救護車喜極而泣的婆婆、半夜三點鐘打電話求助的家長、對着救護員喊「加油!辛苦了」的市民,這一幕幕情景不時在他腦海中徘徊,揮之不去,成為他工作的動力。他又說,「市民的理解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