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百年偉業 | 遼瀋戰役 扭轉國共軍力對比

1948年9月12日,中共林彪、羅榮桓率東北解放軍發動攻擊,連克遼寧昌黎、灤縣、興城、綏中、義縣,國民黨軍隊被分割在錦州、錦西、山海關地區。蔣介石急調北寧縣華北「剿總」的5個師和山東的2個師,連同原在錦西4個師,共11個師,於10月10日至1月5日猛攻塔山,圖解錦州之圍。

10月11日,廖耀湘指揮的國民黨軍第九兵團11個師和3個騎兵旅由瀋陽馳援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地區。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市發起攻擊,鏖戰31小時,15日攻克,全殲守敵,俘敵10萬餘人。17日,駐守長春的國軍曾澤生率第六十軍26000人起義,其餘在東北「剿共」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下投降。

面對不利戰局,蔣介石深知錦州對東北全局的戰略地位,仍圖謀奪回錦州,打通關內外的聯絡,令第九兵團繼續向錦州前進。東北野戰軍主力於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將第九兵團包圍,經兩天激戰,殲10萬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級將領被俘。11月2日解放瀋陽、營口,再殲敵近15萬人。

遼瀋戰役歷時52天,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戰役結束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隊。

遼瀋戰役解放軍勝利和國民黨軍隊失敗都是有原因的,國共雙方最高統帥蔣介石和毛澤東幾乎同時都看到了錦州這步關鍵之棋,但蔣與他的東北將領們意見不一,從而舉棋不定,貽誤戰機在先。蔣介石後來更犯下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那就是不顧當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力量增長的實際情況,固執地與解放軍展開決戰,終使幾十萬精銳之師在東北大地上灰飛煙滅。解放軍兵力包括地方部隊幾乎為其2倍,而東北野戰軍的裝備在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算是最強的。國民黨軍隊如果迅速撤到關內,或許還能推遲被解放軍全殲的命運,亦有可能與華北軍隊合縱連橫,進一步阻擋解放軍南下,並確保華中華東軍隊得到及時調度整合,以繼續保持戰略優勢對抗解放軍的進逼。

遼瀋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網絡圖片)

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則是比較成功的。毛澤東認為,先打錦州,封閉國民黨部隊逃出關外的道路,「關門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最初雖認為攻打錦州有困難,應該先打長春,但是在其試攻長春後知道攻打長春也比較困難,於是改變戰略部署同意先打錦州。錦州破後,國民黨軍隊就被封閉在東北,與華北切斷了連續,陷入了分割孤立境地,陸上無法逃脫。攻打長春時,東北野戰軍指揮員又加強了政治攻勢,使國民黨軍隊主動起義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長春,避免了傷亡。

在黑山,解放軍第10縱隊又成功阻擊了敵第9兵團,在敵軍敗退後,又迅速出動數倍於敵兵力包圍敵人,展開遼西大會戰。具體作戰時,解放軍機動靈活,邊合圍,邊分割、邊殲滅的戰術,大膽滲透穿插,將敵軍10萬人馬全殲,國民黨部隊「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和新六軍亦在此戰中被全殲。後來東北野戰軍雖打亂建制向瀋陽進軍,但是由於解放軍有明確攻擊目標,最終解放了瀋陽,東北的國民黨主力部隊有47萬人於遼瀋戰役被我軍全殲或主動起義、被迫投降,其中投降投誠者直接整合編入解放軍序列,從而使解放軍在兵力兵員數量上開始超過國民黨軍隊。

遼瀋戰役後,國民黨軍隊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亦因此信心十足地表示:「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要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由此可見,正是因為遼瀋戰役所取得的輝煌勝利,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強大的軍事力量,堅定了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勝利的信心。(百年偉業系列之二十七)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百年偉業 | 遼瀋戰役 扭轉國共軍力對比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