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師說新語|美國精英家長的教育焦慮

文/張琳

最近,《大西洋月刊》的一篇關於教育的封面文章,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一提到怪獸家長和問題家長,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可能是中國父母,就連前些年大火的書籍《虎媽的戰歌》也是因為美籍華裔精英媽媽蔡美兒用中國傳統教育方式培養女兒而出圈。但《大西洋月刊》這篇文章的主角卻是美國精英家長,而他們的焦慮正是源於那些在世人眼中已經贏在起跑線的精英階級的孩子們。可能在中國家長的印象中,西方教育活潑生動,沒有考試和排名的壓力,學生可以自由放飛自我。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美國精英家長的焦慮遠比你想像中嚴重。下面讓我們跟隨文章中的例子一起來探個究竟吧。

因為新冠疫情影響,美國的學校不得不宣布在家網課。然而這利人利己的政策,卻遭到曼哈頓的頂尖私立學校道爾頓學院(Dalton School)眾多家長的聯名反對。雖然公立學校已一早關閉,但是部分私立學校依然開放,道爾頓的精英父母因此覺得如果停止面授課堂,自己的孩子將是不公平的受害者。他們絕不允許別人孩子有的東西,自己的孩子沒有。文章還描述另外一位精英家長,因為孩子某份英文功課取得A-,而屢次找老師及校方理論,強烈要求要改成A。還有家長因為不滿意孩子的GPA,要求對孩子的每一科成績進行重新審計。從以上的例子看出,精英父母正竭盡全力獲得一種可怕的特權,不僅可以影響子女的成績,更加影響整個教育制度。筆者分析,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獲取學校信息的渠道越來越方便。現代科技發展讓學校更透明化,但這種信息開放也是惡性循環,家長知道越多,控制慾越強。二,美國頂尖大學的錄取率持續下降,精英家長的競爭壓力增加。家長因焦慮而產生的壓力會轉移到更加關切子女的校內成績和課外活動等一系列影響升學的因素上來,進而將壓力轉介給學校。

精英父母的焦慮源於他們對事物強烈的掌控性,對不確定因素的恐懼,及對未來發展的擔憂。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後於他人,他們擔心孩子將來無法進入名校。他們希望保持優勢,萬無一失。精英階級的家長大多從事金融,法律或醫療等行業。隨着科技的發展,這些行業將來會受到巨大衝擊。金融危機,大規模流行病等,讓私立學校的生存及籌款更是雪上加霜。為了留住「客源」,學校進一步滿足家長的要求。學校既要管理家長的焦慮,不能過於軟弱,又要維繫好與學生及家長的關係,真是進退兩難。

不置可否,現代教育,特別是精英教育,越來越向商業化模式發展。私校總校長未必是教育出身,反而可能是知名企業家。教育商業化衍生出的教育市場化的確帶來優勝劣汰的機制,不斷推進優化教育改革,讓以前的鐵飯碗思想,香港所謂的「old seafood」(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人)無處藏身,讓教育工作者更有活力和進取心。但是如果將教育完全商業化,學習將成為商品,家長作為消費者,必將期待孩子獲得最佳商品即成績。同時,老師的好壞與成績掛鈎,學校的辦學水準與升學率掛鈎。家長是顧客,顧客為上帝,上帝的要求就是聖籲。學校需要竭盡全力的傾向學生和家長的喜好,用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滿足父母的需求。以商業的角度出發,利益大於一切。《大西洋月刊》文章中就提到另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私立學校追求的只有錢。學費只是日常營運的部分資金,捐款才是他們真正的目標。因此有錢人或捐款者,成了學校政策的重要影響者。越來越多家長認為自己是特權的客戶,高昂的學費是在買一種服務,是在給孩子買一個確定性的結果。

在《美國不平等的起源》這本書中,作者威爾克森(Isabel Wilkerson)講了美國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分化源於種姓制度。精英階級為了保持自身優勢,運用 「八大支柱」 (神聖化,繼承性,內婚制,純潔性,職業等級制度,非人化,殘暴化和固有化)來阻止階級被弱化。去年美國發生的「弗洛伊德事件」以及屢見不鮮的校園霸凌都可能跟階級和種族有關。耶魯大學法學院丹尼爾 (Daniel Markovits)教授曾提出 「精英陷阱」 (meritocracytrapits),認為越來越多的社會財富將會聚集到越來越少的贏家手上,雖然精英階級對外依然打着「平等」的旗號,宣揚任何人只要努力就有機會,然而階級固化和特權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

《大西洋月刊》文章的最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限制家長的個人捐款額度,讓學校不必承擔向社會展示的任務,可以某種程度上減少精英父母的特權和學校的壓力。雖然這篇文章描寫美國精英家長,但是描述的現象和問題我們都似曾相識,因為這正正也在香港發生。筆者前幾天和一位退休的老師吃飯,他憶述以前純粹教書的日子,極少家長投訴,罕有學校宣傳,亦少有為了宣傳作秀而搞的各項大型學校活動。他感歎現在的香港教育迷失了方向,多了錢味,少了人情味。教育本應是必需品,不應成為奢侈品。家長作為持份者可以提意見,給予協助,而非試圖干預學校系統的運行,或用強勢來影響學校政策。家長應該尊重學校決議,不應要求特權和優越感。學校也應該回歸本質,以教育的邏輯來運行學校,而不是服務的邏輯在運作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才是我們真切應該關心的問題。

(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生事務部總監)

注:本文為獨家刊發,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師說新語|美國精英家長的教育焦慮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