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電話詐騙屢見不鮮,常有人中招入坑,涉案金額亦屢創新高。警方日前曝光一起電話詐騙案,住在港島山頂的90歲婆婆半年內先後十次將合計2.5億港元存入騙徒的兩個銀行帳戶,成為本港歷年來損失最高的電話詐騙案,令人咋舌。雖然這是一起典型的假冒內地警方、以受害者牽涉一宗內地嚴重案件為由實施的詐騙老套路,但騙徒顯然屢試不爽、受害者亦不虞有詐,值得社會警覺。
電話詐騙由來已久卻屢查不止,且有越演越烈之勢。據警方介紹,去年本港電話騙案有1293宗,較前年648宗上升逾八成,同期損失金額由約1.5億上升至5.7億元,上升近三倍,今年首季涉及電話騙案有200宗,涉款約3.53億元,按年上升六倍。
相較傳統犯罪,電話詐騙依託互聯網,呈現出跨區域、專業化、成本低、隱蔽性強等特點。一些騙徒不僅擅長遠程作案,甚至在海外設置基站且匿身海外,難以追查,香港警方去年錄得的大部分電話騙案均涉及香港境外的來電。還有的形成了專業化詐騙團夥,有組織有分工,以低成本「走數量」,和警方 打遊擊,給警方偵破工作帶來極大難度。
避免電話詐騙的危害,首先要提高市民的個體防範意識。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於2017年成立協調中心,工作包括監察及分析騙案趨勢,以制訂及推行打擊策略,協調防騙宣傳工作等,運作24小時熱線「防騙易18222」,為市民提供適時協助。去年前11個月,協調中心共收到超過20 000個來電,當中約兩成是有關電話騙案的查詢。協調中心向來電的市民提供防騙意見,並協助有需要的市民報案。
不過,在提升市民的防範意識和宣傳上,香港警方的技術手段有待提升。這方面,同樣深受電話詐騙侵擾的內地有關做法可資借鑒。今年3月國家公安部推出了「國家反詐中心」應用程式,提供了豐富的防詐騙知識給用戶學習,更設計有預防詐騙、快速舉報等內容,並且容許用戶根據自己的年紀、職業、地區等做出綜合風險預估。
跨機構合作亦是攔截騙款,為受害者及時止損的有效途徑。內地近年來積極構建起警方與銀行系統、電信運營商之間的深度防控機制,特別是圍繞資金流這一關鍵環節,充分運用大資料技術,不僅直接追查到大量騙徒,還幫助不少民眾挽回經濟損失。香港警方亦有與銀行業界合作攔截騙款,減低受害人的損失;以及透過「國際止付機制」,幫助受害人攔截境外騙款。
而鑑於電話詐騙遠程操控和跨國作案的特性,警方應與各司法管轄區通力合作,與對外合作夥伴及國際警務機關建立廣泛網絡,交流情報和工作經驗,共同打擊騙案及洗黑錢。同時,香港需要完善法例條文,主動促進跨境合作偵查相關案件,其中尤其需要主動聯絡內地,協調出一個更有效的通報機制,才能有效打擊這類電話騙案。
香港常為治安優良自豪,然而電話詐騙卻呈有增無減,又如何讓市民安心?警方必須將打擊電話詐騙等「搵快錢」罪案當作重中之重,在跨領域、全流程、全手段的機制中對此類騙案嚴防死守,重拳出擊,唯此方能讓市民無資訊洩露之慮、無電話詐騙之憂、無財產不翼而飛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