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嘉良
有人說政府硬性推行「安心出行」應用程式,強硬拿取市民資料。有受訪年輕人聲稱擔心個人私隱外洩拒絕使用,但卻又說不出擔心什麼資料會被外洩,亦說不出為什麼害怕,那這個擔心又是否成立呢?
先不從實務理據層面討論事情,若單從心理學作探討,一般人有關「害怕」、「恐懼」等負面情感潛藏在大腦中一個叫「杏仁核」的組織當中。當我們成長時受傷害或因各種原因感受到負面情緒,杏仁核就會記錄該感受,並於發生類似情況時立即提醒你,避免你受同樣傷害,因此免於危險可說是人的天性,是自然不過之事。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對着鏡頭說擔心「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私隱問題的受訪者,有不少都有友人同行,有的更在回答前,下意識看看同行友人才回答,因此以心理學作分析,受訪朋友的負面感受似乎更多來自友人的否定,多於程式為受訪朋友帶來的潛在影響。讀者亦可看看對鏡頭說自己有使用「安心出行」程式的受訪者,大多沒人同行,或由數個支持使用程式的人同行,因此可推算出市民大眾其實不抗拒使用程式,只是有些情況有受訪朋友因朋輩壓力而口是心非說了反話,政策制定者亦應有知識判斷所得資料,以免誤用了數據。
其實以宏觀來說,有誰不想行街睇戲出街晚飯?這不需什麼心理學大家都清楚明白,筆者在此不願侮辱讀者智慧,硬要以心理學剖釋全香港市民的共同願望。主流民意一定是生活盡快回歸正常,私隱問題或其他細節,政府亦應努力交代清楚,又或交由專業第三方審查,為民眾除去擔憂,也是政府當做之事。市民大眾亦不缺有能識之士,如有提議亦應開心見誠拿出討論,只說擔心私隱問題又或單純拒絕使用不能幫助香港確診清零。大家心意一致,應共同努力,出謀獻計,在香港最需要你的時候,就要義不容辭走出來幫忙啦。放下個人成見,大局為重,令香港確診清零。大家一同努力,好嗎?
(作者為香港心理治療總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