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嘉良
安全感能驅使一個人,以至一個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去做某一件事,即使那件事情是錯誤的,只要能獲得主流大多數人認同,人就會有安全感,就容易隨波逐流跟着做。回顧上年發生的社會事件,通過研究為什麼青年朋友會不假思索去作出縱火、傷人、破壞等等明顯錯誤的行為。心理學家發現,青年們需要安全感,怕被同輩排除於外。
近來香港特區政府推行的政策,似乎都有應用有關主流大眾集體行為產生安全感的理論。以通識科改革為例,過往通識科彈性很大,有些老師把國民教育及身份認同等部分以本末倒置的方式作出發點來作教學。然而當這些本末倒置的思想成為主流,認同自己為中國人的青年就會被同輩排擠。對青年而言,獲得同輩接納對他們成長來說異常重要,因此大多數青年不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的問題,上述心理學理論就足以充分解釋。
有見及此,特區政府改革通識科,改變一直以來錯誤的國民身份認同教學實是明智之舉。只有當主流青年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才能把否認中國人身份的青年視為異類。
筆者認為「鼓勵」青年到內地考察可變成「規定」,雖然教育局局長認為無法強迫,但青年作為「準大人」,應要學懂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其實青年真可選擇不往內地考察,只是需要為「不符合應考該科基本資格」而不獲評分的結果負責就可以了。結果該青年失去讀大學的資格,又成為了另一種非主流被同輩排擠罷了。
我們都應深思:港人喜歡旅行,但為什麼主流熱門旅遊地點是日本、台灣而非內地?同一道理,當到內地旅遊考察的青年成為主流大多數,那些發誓今生不到內地的青年都必定會考慮到內地走走,從而成為主流的一部分免被朋輩排擠。單以心理學論,特區政府此次通識科改革有望改變主流定義,從根本改變青年心理,用最快的速度把我們的青年從錯誤的認知中帶回正軌,只是今次力度要強,避免不恰當的認知再次成為主流就好了。
(作者為香港心理治療總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