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嘉良
心理學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理論是「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雖然此理論好像人人皆知,可是不少人跌入此理論誤區而不自知的現象也是非常常見。
心理學家指出,人對外界信息的接收能力是有限的。在今時今日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更不可能處理天量的訊息,因此我們的大腦會傾向於取信我們感興趣、和我們意見相合的資訊,這就是著名的「選擇性注意」理論。可是這理論亦指出我們選擇去相信的事往往都帶有主觀偏差,若加上大量人云亦云的錯誤資訊,主觀偏差則更為嚴重,嚴重到忽視理性客觀的資訊,可說是非常危險。
近日討論得沸沸騰騰的新冠疫苗選擇正好用來描述此理論。到底我們應該選擇中國科興疫苗(可能未來是國藥疫苗),還是外國製的mRNA疫苗?雖然專家組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採購的疫苗皆安全有效,但一般市民看似更傾向選擇外國製mRNA疫苗,但又說不出背後原因,這就證明了這決定並非經由理性分析所得,屬「選擇性注意」的決定。
我們試用科研常用的去標籤技巧理性分析一下。兩款疫苗有效率誤差都大沒法公平比對先放下不討論。若以安全性計,甲疫苗並沒有接種者出現嚴重副作用的報告,乙疫苗有接種者死亡的報告。技術方面,甲疫苗使用的技術已沿用多年,過往記錄表示安全性及質素良好。乙疫苗為新興技術,沒過往記錄引證其安全性及質素。以此數據為基礎,你會選擇甲疫苗還是乙疫苗?為什麼公開了甲疫苗為中國製滅活疫苗,而乙疫苗為外國製mRNA疫苗,大家的決定卻一瞬間逆轉?
當然有人會說中國隱瞞事故、亂造數據諸如此類的所謂原因,以說服自己及身邊的人不要選擇中國疫苗。那好,為什麼其他國家的民眾注射中國製疫苗後沒有嚴重事故報告?你說中國隱瞞事故,那好,那麼該些國家都一同協助隱瞞事故?就當是真的,那出事的人的家人朋友也一同隱瞞?在這資訊爆炸年代,人人都可於網絡發言,若發生事故你認為其家人不會公布事件追究責任?將心比己,若你的家人注射疫苗後出事故了,你會隱瞞嗎?
疫苗哪隻好?大家看看數據,理性一點思考分析,自然可避開「選擇性注意」的誤區。針藥是打進你身體的,其他人沒責任照顧你的身體,因此作出理性的選擇也是你自己的責任。對自己好一點,運用理性思考分析,別把自己的身體交付於那些不會為你身體負責的人。
(作者為香港心理治療總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