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新視點|以心理學論青少年的自我探尋

文/林嘉良

說起青少年,一般人都會自然的想到叛逆期,認為青少年愛找麻煩、我行我素、喜歡頂撞父母師長、愛生事端、難以管教,加上近年社會事件,加深了不少人對青少年的負面印象,覺得青少年難以理解,甚至不可理喻,真不知青少年心裏想什麼 !

想知道青少年心裏想什麼,可從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Erikson’s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來窺探一下。艾瑞克森表明,人於每個階段的發展可分成兩個極端,這兩個極端可說是一個人心智的自我角力,經歷過後人會總結出一個適合自己、同時符合社會要求的個性。

13至19歲的青少年屬青春期,所面對的社會心理危機,即上述的那種心智角力的極端為「自我身份與角色混淆」,青少年會不斷從身邊人的反應中得到回饋,從而解答「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等這類人生問題。青少年很依賴外在世界去說明他是個怎樣的人,而最影響他們的人是他們的同輩以及模範者,即他們認為值得追隨的人。同輩可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而模範者可讓他們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不難發現,青少年是依賴人際關係去確立自己的,因此面對夜歸、激進、染有不良習慣的青年其實不用感到意外,這不全是他們的錯,他們也只是找別人去認同自己而已。

記得有一次為一個青年作輔導,其父親對他說 :「不如你跟我說你想怎樣 !」該青年不出所料的回應 :「我也想知自己想怎樣 !」的確,面對艱深難懂的成人世界,初踏人生路的孩子其實都不知如何是好,就好像嬰兒才剛站起就爬高爬低同一道理。既然青少年還在摸索,外邊世界又如此紛亂,作為父母、師長、長輩很應該作好準備,在青少年進退失據之時,提供指引及關懷。

撫心自問,作為父母、師長及長輩,當身邊的青少年求助時,你做了什麼?有幫他嘗試解答「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嗎?如果毫無回應,甚至對此問題不滿甚至予以否定,就不能怪青少年轉而向其他人尋求答案了。至於找到的那個答案是什麼,青少年相信的又是什麼,你就管不了了。畢竟,是你不管他在先,往後要管,話語權往往就不在你手上了。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學博士、加拿大註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治療總會主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新視點|以心理學論青少年的自我探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