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嘉良
「呢個衰仔,我真係好想一巴一巴咁打死佢!」
這句說話不是出自什麼帶有恐嚇成分的戲劇,而是出自一位用盡心力照顧兩個兒子的單親媽媽。單親媽媽照顧子女花費的心力一般都非常多,甚至超越了自己身心所能承受的水準。她們自覺是這個世界的不幸者,因此她們都用盡所有辦法,避免讓這種不幸傳給她們最愛的下一代,這種心力真的讓人由衷敬佩!
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是這樣想,畢竟小孩的世界沒有大人般複雜。在小孩的世界裏,沒有爸爸就是他們的常態,根本就沒有什麼不幸可言。這種落差形成了親子關係的無形距離,媽媽希望孩子勤力向上,擺脫厄運,而孩子就只是繼續他們的好奇,用盡力量探索這個未知的可愛世界。
面對這位憤怒的媽媽,作為心理治療師第一守則就是不帶批判 (non-judgmental) 的和她傾談。我們需知道,這句說話看似負面,但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一句句子或每個行為的背後必定有着正面的原因,只是這位媽媽於憤怒下的衝口而出,更不能代表她的真實心意。
心理治療師一般採取「問到底」的方式,了解其最真實情感或藏於心底的理念及理想,再加以疏導。我問了這位媽媽三個「點解」,讓她自己慢慢摸索心底感情。
「點解想打死佢呀?」單親媽媽答,「佢成日都唔聽話,我就黎比佢激死喇!佢唔死就我死啦!」
「點解認為佢成日都唔聽話呀 ?」媽媽答,「佢成日都有自己想法,我叫佢做既野佢樣樣都唔聽,句句頂到盡都唔乖既!」
「點解覺得佢有自己想法係唔乖既?」問到這裏,媽媽的答案開始支吾了。她開始意識到,孩子有自主思維,與她希望孩子將來出人頭地、擺脫厄運的理想根本沒有衝突,甚至可說是同源。往後的心理治療,我反而在處理媽媽自身的問題,包括到底她的經歷於她來說是否不幸等,這已經和「一巴一巴打死佢」無關,需另文講述了。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學博士、加拿大註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治療總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