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議論風生|推動香港重回正軌 需更多有力舉措

文/艾華斯

香港經歷黑暴,社會變得千瘡百孔,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之多,涉及界別之廣,堪稱令人震驚,要撥亂反正讓人有茫無頭緒和談何容易之感。但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以來,人心思定,政治環境亦趨於穩定,正好為徹底改革、撥亂反正創造了條件。近日立法會的情況,以至施政報告的一些改革內容,已為香港重回正軌奠下了基礎,但以香港問題之多、之深而論,我們需要的是更大、更徹底的改革。

自特區政府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認定並宣布四名攬炒派喪失立法會議員資格、另外十五名攬炒議員「鬧辭」後,過往議會內瘋狂「拉布」、不斷點人數導致流會,以至於打鬧搗亂的亂象戛然而止,不但還立法會應有的風清氣正,更讓市民感到難得的耳根清淨,立法會運作亦重回正軌,市民不必再看攬炒派的搗亂政治騷,這種議會文化確是香港人所樂見的。

改革必須迎難而上

施政報告提出的一些改革內容可說是一個開始,例如將修例訂明公職人員及公務員等要受香港國安法約制、要宣誓擁護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區。政府正安排逾18萬名現職公務員,一次過以簽署聲明方式宣誓,若公務員拒簽會影響升遷,而會否被終止聘用則在研究中。至於公職人員的涵蓋範圍是否包括區議會和選委等,也正在研究,國安委亦會詳細討論。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教育改革也邁出了第一步,高中通識科雖仍維持「必修必考」,但名稱會更改,評級將簡化為合格與不合格,並刪減課程內容至課時減半,同時設立「適用書目表」,由教育局審批教科書,另將訂明重要學習概念,增設內地考察等。教育界被攬炒派把控已久,如今政府從改革通識科着手,挽狂瀾於既倒,拯救莘莘學子,可說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好開始。

然而,相較於黑暴期間的黑暗,現在迎來的改革只是一丁點的曙光,如果因為社會表面回復平靜就沾沾自喜,那是大錯特錯,其實現在才是任重道遠、舉步方艱之時。在這個時候,政府更須藉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由亂入治,拿出大刀闊斧和徹底改革的勇氣和決心。事實上,香港很多範疇都需要政府痛下決心去改革,心慈手軟或怯於權威有時都足以害事。

例如施政報告提出,對十八歲以下有悔意和認罪而非涉及嚴重罪行的被捕人士,警方可視乎情況考慮採取警司警誡或簽保守行為等方式處理。給年輕人一個自新的機會是好,但反過來想,會不會間接鼓勵及縱容更多十八歲以下人士犯案,或令教唆者以此為藉口勸誘十八歲以下人士進行「違法達義」勾當呢?寬大仁慈還是姑息養奸,從來只在一線之間,若拿捏不準,恐怕只會貽禍無窮,甚至間接坑害了這批年輕人。

又如香港醫護人手長期短缺,醫生與人口比例低於很多先進和發達地區,結果是市民飽受輪候之苦。立法會早前通過了制訂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新機制的無約束力議案。有立法會議員直指施政報告所提出的醫療措施是「遠水不能救近火」,認為應從速制訂引入海外醫生的機制和法例,不能再受醫委會的阻撓。疫情之下,有關建議就更顯得刻不容緩,若政府還以畏首畏尾的態度去處理,恐怕有關議題也只會一再延宕,最終受害的只是市民,特別是弱勢社群。

小修小補代價更大

再如司法改革,香港是法治社會,司法機關在不少人心目中是神聖不可侵犯,然而自黑暴以來,市民所看到的卻不盡然。

法院處理涉及「修例風波」案件的入罪率偏低,更甚者有法官被指如同化身為疑犯的辯護律師,難怪不少市民已對香港司法質素感到懷疑。終審法院前常任法官烈顯倫指香港「是時候進行司法改革了!」。坊間一些建議,如引入獨立調查法官投訴的新機制,以及仿效歐美國家成立「量刑委員會」,以定時商討各項控罪的判刑指引,讓各級法官跟隨等,都是改革的大方向,但政府似乎仍未有推行司法改革的勇氣和決心。

沒有任何權威界別是不能撼動的獨立王國,說到底,一切皆應以市民的福祉和利益為依歸,如果只把「急市民所急」、「迎難而上」作為口號,只做皮毛和不徹底的改革,香港一些老大難問題是不會得到解決的。難道香港市民為因循的畏首畏尾、小修小補政策所付出的代價還不夠大嗎?

(來源:大公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議論風生|推動香港重回正軌 需更多有力舉措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