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港把握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才是正道
文/容海恩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闡述了中國以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為核心的戰略,深化多邊、雙邊的國際合作,應對中美角力及外部嚴峻環境。另一邊廂,美國總統大選仍在點票中,形勢傾向「拜上特落」,未來世界格局如何發展?身處大國博弈中的香港如何定位?筆者認為香港必須隨時做好應對,全面配合及融合國家發展大局,維護國家安全及經濟與科技發展,推動更多國際合作,才是正道與真正出路。
過去數年,特朗普於任內一直針對中國,將中國視為敵人,令中美關係陷入新低點。他利用人權、民主等議題大做文章,透過簽署行政命令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地位、制裁內地及香港官員,甚至以從事間諜活動為藉口,要求中國關閉駐休斯敦大使館,在政治、經濟及國家安全等領域頻頻攻擊中國。
特朗普曾形容中國為「策略性競爭」對手,他一直奉行單邊主義和減少國際合作,相反中國致力推動全球化、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有更多時間提升國際地位成為世界強國。過去,特朗普一直透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和「香港自治法案」,暴力干預中國及香港內部事務,攬炒派更一再乞求以特朗普為首的外國勢力,制裁香港和內地官員,利用中美的緊張形勢搞亂香港。
另一方面,拜登指中國為「重要競爭者」,反映拜登立場相對溫和。有意見認為,拜登當選,中美衝突短期內有望稍為降溫,例如美國不再硬推「急性脫鈎」,不再在南海、台海肆意挑釁,中美有機會迎來一個新磨合期,可能恢復某些領域的對話,包括經貿談判、疫情應對等等。
但也有意見認為,即使拜登上台,中美有望重回溝通,重塑關係,有望回歸中美關係「雙贏思維」,但受到中美競爭關係的影響,美國仍會將中國定位為戰略對手,拜登更可能會為修復美國的領導力和同盟關係,與其他盟國合作,向中國施加更大的壓力甚至圍堵中國。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但中國擴大開放的步伐仍在加快,各國走向開放、走向合作的大勢頭沒有改變。各國將攜手努力推進合作共贏、合作共擔、合作共治的共同開放。中國將秉持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信念,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習主席又指,應該深化雙邊、多邊、區域合作,特別是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不應該任由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破壞國際秩序和國際規則,而要以建設性姿態改革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更好趨利避害。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完善全球經濟治理規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願與更多國家商簽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推動盡快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加快中歐投資協定、中日韓等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進程,加強同世界高標準自貿區交流互鑑。中國將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積極參與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等機制合作。中國將同相關國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事實上,中方一貫明確認為,雖然中美存在一些分歧,但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間,保持和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倘若美方新一屆政府能夠與中方相向而行,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兩國有很多合作的地方,應該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兩國關係沿正確軌道向前發展。
面對中美博弈,在政治上,香港仍然需要非常警惕,貫徹落實香港國安法,以國家安全、統一及發展利益作為首要任務,在背靠祖國的同時,亦要積極、全面配合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維護國家安全及統一,不能被外國勢力利用為攻擊國家的棋子。
特區政府早前宣布與廣東省政府簽署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2020年重點工作,共同推進涵蓋八大主要範疇的57項措施。粵港政府將重點推動完善港珠澳大橋跨境車輛通行及出入境政策,以及支持粵港企業及專業界別加強合作,促進大灣區物流、人才交流,支持香港企業在大灣區拓展業務。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今早接見赴京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時指,凡是有利於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增進香港同胞切身福祉、有利於促進內地與香港融合發展的事情,中央都會全力支持。
筆者認為,香港必須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把握好國家發展大局,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好機遇,發揮香港自身優勢,找到更好定位,融入國家大局,推動國際合作。面對疫情及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香港要提振經濟,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這才是正道與出路。
(作者為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大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