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興隆
八月的廣東地區,暑氣未消。不少香港居民如我特意北上,只為在抗戰勝利80周年這一時間節點,先睹為快取材於南京大屠殺真實歷史的電影《南京照相館》。散場時,影院燈光亮起,四周觀眾仍靜默不語,有人低頭拭淚,有人凝視銀幕上最後定格的舊照片。那句貫穿全片的台詞——「時間會讓照片褪色,不會讓歷史封塵」,此刻如重錘叩擊心頭。
電影以南京大屠殺期間的吉祥照相館為縮影,講述一群普通百姓在生死抉擇中守護歷史真相的故事。他們最初只為活命而替日軍沖洗底片,卻在偶然發現的屠城照片前覺醒。照相館老闆顫抖的手、郵差藏匿底片時的決絕、一人又一人以性命掩護證據的堅定……這些「小人物」的掙扎與犧牲,恰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縮影。
當銀幕上浮現日軍屠殺平民的歷史照片時,影院裏響起壓抑的抽泣。這些由血性平民冒險保存下來的影像,80年後仍是鐵證。今日中國青年習以為常的和平,正是由這些無名者的血淚托舉而成。
歷史照片或許會泛黃,但歷史真相永遠清晰。近年來,國際社會揭露日軍暴行的史料不斷湧現,這些跨越時空的證言,戳穿了某些勢力篡改歷史的妄想。電影中平民冒死保存的「一張底片」,正是今日中國捍衛二戰史觀的隱喻:歷史不容美化和扭曲,唯有直面黑暗,才能守護光明。
《南京照相館》最動人之處,在於它超越了單純的苦難展示。主創團隊反覆強調:我們傳播的不是仇恨,而是對和平的反思。當鏡頭對準倖存者平靜的面容,當片尾聚焦於南京今昔對比影像,電影完成了從「控訴」到「警醒」的升華。看畢這套電影,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更懂得「吾輩自強」四字的分量。
在戰後秩序屢受挑戰的今天,這部電影恰逢其時。日本右翼勢力屢次參拜靖國神社,部分國家試圖淡化侵略史實,而《南京照相館》以藝術之力重申了國際社會的共識:正確二戰史觀是和平的基石。正如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所言:「在鐵證面前,任何歪曲二戰歷史、美化侵略戰爭的企圖都不可能得逞。」
返港途中,本人與同行者反覆凝視電影票根上的日期:2025年8月...8月15日便是日本投降日,80年過去,當年的孩童已成耄耋老人,但民族記憶代代相傳。
《南京照相館》沒有英雄史詩式的壯烈,卻以一群小人物的選擇告訴我們:捍衛歷史,未必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有時只需在至暗時刻留存一張底片的勇氣。而今,我們站在新時代的陽光下,更應銘記——苦難雖已遠去,但自強的腳步永不停歇。
(作者為北區區議員、註冊社工、香港龍華青年總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