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隨著本港社會經濟的持續復甦,以及疫後旅遊習慣趨向個性化個人化,在網絡網紅的推波助瀾下,相當多的遊客深入就連港人也不以為意的大街小巷,甚至走街串戶尋找他鄉的故事。隱藏在中西區小巷深處的特色景點及餐飲等處所,競相成為散兵游勇式遊客青睞的聖地。由此帶來的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就是,散落在各個街角的公廁再度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特別是位處中西區的公廁的公共衞生問題,備受詬病非議,有人更形容已經瀕臨臭不可聞的境地。
民建聯昨日就中西區53間公廁之公共衞生公布調查結果。超過4成公廁地面存在濕滑問題,而評分最低的公廁分別為西區的科士街兒童遊樂場男廁和中山紀念公園女廁。由於公廁的衞生情況會直接影響遊客對香港的觀感,特別是直接影響到外界對港人整體文明素養的評價。因此,儘管中西區公廁公共衞生的不盡人意的地方未必全賴於當區居民,甚至可以斷定基本上是遊客所造成。但基於維護香港國際大都會的良好形象,還是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客觀地講,雖然本港商場廁所之公共衞生可謂世界一流,但一般遊客不太清楚本港商場的廁所位置,多數都是根據街道的廁所標誌尋找廁所。以遊客最多使用的金紫荊廣場及尖沙咀碼頭為例,已然成為遊客使用頻率最高的兩個公廁,或許是平均使用率明顯高過其他地方,或者是因為主要是遊客使用較多的緣故,該兩大公廁的公共衞生長期存在問題,包括地面濕滑、臭氣熏天、廁紙斷供、氣流不暢、乃至空間狹小擠迫,不時要輪候久等等問題。而且,越是使用頻率高的廁所,上述問題越是嚴重。
近期因為基孔肯雅熱病毒的出現,各界又關心起公廁的衞生問題。其實,雖然對蚊子的生活習性不大了解,但蚊子畢竟與蒼蠅不同,蒼蠅驅臭而往,估計蚊子則會避之大吉,但這不應成為漠視廁所公共衞生的藉口。
本港目前的公廁管理機制是當局外判給企業運作,其中產生的一個直接問題,很可能會產生層層外包、層層盤剝、層層壓價,真正在第一線的清潔員工,或許因為薪酬待遇低而導致工作積極性不高,未必能夠完全盡職盡責地保持公廁清潔。在當局因為精簡人手導致的減少作業程序等因素制約下,巡察檢查的次數或會減少,客觀上也造成了外判商及前線工作人員的懈怠。
因此,對於客流量較大的公廁,除了加強巡察甚至不定期抽查外,可以考慮以個人招標方式,由個人甚至家庭承包,直接責任到人,避免多層管理造成的責任不到位,管理不順暢,監督不足夠所衍生的公共衞生問題。另外就是對於招標承包期可適當縮短,甚至只給與半年承包期而不是兩年三年,迫使營運商提高管理效率。
當然,公廁的公共衞生問題,可謂人云亦云,有人說不好,也有人唱讚歌,這其中只是一個標準問題。就如一座新裝修的大廈,員工搬進去辦公時,明顯感到有剛剛完成裝修及傢私帶來的各種氣味,但是,老闆為安撫員工安心作業,甚至重金請來專業公司,用專業儀器測試,顯示各項指標符合完全符合安全標準。再加上本港氣候原因,炎炎夏日的衞生問題明顯差過冬季,所以,也就很難有一個界定的客觀標準。
其實,問題還是在於需要就公廁的管理營運清潔制定一個標準化的作業模式及客觀清洗的衞生標準。制定涵蓋清潔度、設施完好率、異味控制、耗材補充速度等指標的星級認證標準,定期公開評估結果,並與管理單位預算、績效掛鈎,形成「獎優罰劣」的競爭機制。
另外,也是因為本港公廁的老舊殘破等原因,如尖沙咀碼頭公廁,雖近年耗資重新裝修,但因為使用頻率極高,不論是本地市民還是外地遊客,總有諸多不適的感覺。故此,當局應優先改造使用超20年、設施嚴重老化、通風採光差的公廁。新標準須強制包含:高效除臭及新風系統、自動感應沖水/龍頭/皂液器、無障礙設施(含母嬰室及成人更衣台)、緊急呼叫裝置。至於耗費重金設置還有幾個茅坑幾個尿兜的電子顯示屏,則純屬多此一舉。
其中一個考慮就是,應該安裝智能清潔設,推廣高壓蒸汽清潔機、地面自動烘乾機等,提升清潔效率與效果。並在廁所內設立「一鍵報修」系統,市民可即時上報設施故障,系統自動派單維修並追蹤進度。
總之,廁所茲事體未必小,其公共衞生問題應該引起重視,要改善公廁衞生就需要改革外包機制,堅持清潔服務招標以品質為先,杜絕低價惡性競爭,杜絕二包三包甚至四包。定期公布各公廁投訴率、解決率、設施完好率等「健康指標」,接受公眾及遊客監督,對管理不善的承包商實行「黑名單」制度。
公廁是國際大都會的城市文明的「特殊窗口」,其衞生狀況直接體現城市管理的專業水平與人文高度,展現港人的文明水準。雖然部分景點附近的公廁的公共衞生更多原因是遊客造成,但這種看似小事卻直接影響遊客觀感。「倉廩實而知禮節」,把公廁改造成為舒適、潔淨、人性化的公共空間,這應該是國際大都會應有的風貌與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