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哈佛教授杜維明:AI無法取代道德與靈魂 須喚醒儒家思想中的「良知」

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逾百名國際知名學者與社會賢達一同思想碰撞。(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涂穴攝)

【點新聞報道】在全球化與科技變革交織的新時代,人類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哲學的批判性思維與前瞻視野為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思想指引。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8月12日至13日一連兩日盛大舉行,匯聚全球哲學界權威學者與新銳思想家的頂尖智慧,共有逾百名國際知名學者與社會賢達一同思想碰撞,探討哲學如何回應當代挑戰,激發哲學創新活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東方智慧與全球視野。

是次論壇由香港哲學研究院、紫荊文化集團聯合《大公報》、香港《文匯報》、《星島日報》、《香港商報》共同主辦。其中,獲頒「世界哲學終身成就獎」的新儒家思想領軍人物杜維明透過視頻演講,提出「以修身為本、以仁道為綱、以良知為引」三個方面,將儒家哲學思想與當代挑戰相結合,向全球學術界以至社會大眾說明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以及與人工智能(AI)等科技和諧共融的發展之路。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研究教授杜維明。(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涂穴攝)

一連兩天的論壇圓滿落幕,但與會哲學家的精彩演講內容仍發人深省。當中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研究教授杜維明,雖因健康原因未能親身出席「世界哲學終身成就獎」領獎,但仍通過視頻,以「學做人:從修身到大同的人文關懷」為題發表主旨演講,從三個方面闡述做人的根本與所面對的挑戰,給一眾參與者帶來重要的思維啟發。

第一,以修身為本。杜維明指,從古希臘哲人柏拉圖的「善即知識」,到孟子的「人皆有惻隱之心」,其核心價值皆在於喚醒人的內在德性,而非簡單的道德規範,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是實現人際和諧與天人合一的基本前提,與他所強調的「身心性命之學」的一致。「我們必須重新追問『我是誰』這一根本命題。這個『我』不是抽象的主體,而是具體的、當下的、活生生的人,是身、心、靈、神貫通統一的生命存在。也不是純粹的工具之物,而是承擔天命、與人同群、與天地萬物相輔相成的存在。」

第二,以仁道為綱。杜維明說,當今世界文明共識日漸薄弱,衝突對立不斷加劇。民主思潮起伏不定,文化認同在歷史記憶與現實重構間產生裂痕,技術霸權、認同政治與全球貧富失衡更強化非此即彼的對抗思維。面對此種困境,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退回到狹隘的特殊主義,更不能寄望於抽象普遍主義,因此他認為,必須重振「仁」道精神為文明對話的基礎。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忠道,建立跨文明價值體系的溝通橋樑,並以「天下大同」作為人類的最高願景。

第三,以良知為引。AI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突破、宇宙探索及新能源開發,標誌着人類進入前所未有的科技文明時代。杜維明點出,新技術的契機背後,也潛藏身份認同的矛盾與精神危機,需要構建新的人與AI之間的道德、倫理及法規。他強調:「如今AI已從感知式識別圖片,發展到以知識訓練為核心的深層學習。人類的知識儲備很快將被AI掌握,它們甚至可能擁有自己的思考、自我定義,甚至建立自己的世界模式,代替人類的經驗。」

但杜維明強調,AI永遠無法替代人類的道德靈魂、感性體驗與創造性靈感。因此必須重新喚醒儒家思想中的「良知」這一核心概念,它既是道德判斷的起點,也是人通向天道的門戶。缺乏這種源自天命的內在指引,人類即便擁有再強大的技術能力,也可能迷失存在的根本意義。

針對當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杜維明強調:「我們不會是迷途的羔羊,也不會是AI的奴隸。」他認為,要將儒家有本有源的精神傳統,匯入人類共同的精神資源,為解決未來的矛盾增添力量,為此哲學思考必須正視技術、權力與商業之間的現實矛盾,在保持對生命敬畏的同時,堅守道德底線,為解決未來挑戰提供智慧資源。

杜維明並寄語:「我們不能忘記學做人的初心,必須守住以仁為核心的根本,與天人相應,內在超越生命問題;拒絕工具理性主導下的庸俗化,使哲學不衝動、不虛無、不負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原所長李景源。(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涂穴攝)

在是次論壇中,獲頒「哲學卓越貢獻終身成就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原所長李景源,發表了題為「唯物史觀中國化的歷史建構」的主旨演講,探討了中國近百年來唯物史觀的發展歷程及世界經驗的總體問題。李景源先以撰寫中國近現代史必須回答三個核心問題切入:中國為何需要革命?歷史為何會以革命為中心發展?中國現代化為何要以革命為開端?再從三方面解釋,其本質上涉及唯物史觀關於社會形態基本矛盾運動導致社會革命發生的機制原理。

就唯物史觀中國化,李景源分享了三點見解:它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長期探索必然選擇;是中華民族對其意義不斷建構的歷史過程;是在解決中國道路重大理論問題的爭論中深入發展的。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先後發生的東西文化論戰、科學與人生觀論爭、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爭等重大思想交鋒,涉及歷史發展動力、歷史規律及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等根本問題,為唯物史觀的傳播提供了歷史契機,開啟了唯物史觀中國化的新階段,深刻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和歷史觀。他強調,要從中發現中國特色,總結中國經驗,探尋中國原理。解讀中國發展經驗的關鍵,在於建立闡釋中國道路的知識體系,而這個體系應以唯物史觀中國化的歷史建構為核心基礎。

第二十五屆世界哲學大會主席、意大利巴里阿爾多·莫羅大學教授盧卡·馬里亞·斯卡蘭蒂諾,在論壇的主旨演講中,以「多元文明世界中的哲學家」為題,深入探討當代學術界日益關注的議題:哲學經典應重新評估,以納入愈來愈多元的哲學傳統。他在演講中系統論證非西方概念傳統的深刻哲學意義,及與當代哲學家未來使命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強調對傳統哲學經典進行批判性審視,乃提升哲學學術文化時代適切性的關鍵舉措。

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8月12日至13日一連兩日盛大舉行。(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涂穴攝)

兩日的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多名學者圍繞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學術等不同哲學議題發表真知灼見。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建構邏輯:學習借鑒、自主創新與綜合優勢」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的獨特發展模式,具有鮮明的歷史特質與時代特徵,既立足中國國情又放眼世界格局,融合了豐富的思想資源與實踐經驗,是人類文明成果通過開放學習、合理傳承、系統整合與自主創新的綜合體現。

歐陽康特別強調,「一國兩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不僅在世界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更是保障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他從哲學角度,深入剖析中國式現代化的建構邏輯,指出其包含多重維度:既體現對全球現代化經驗的借鑒與本土化創新,又融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邏輯;既遵循社會主義東方化的演進規律,又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建構特質,更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與現代文明、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互動中的創造性轉化。對推進世界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未來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獨特性世界意義。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向東,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性」學術演講中指,中國式現代化並非簡單的「衝擊—反應」模式,而是包含中華文化的建構性文明。相較於西方式現代化的對抗性特質,這種文明通過中國式現代化體現為一種融合中國特色、本質要求與其蘊含的多元價值觀,如世界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得到集中表達和體現的文明形態,其核心在於辯證理性、關係思維與共同體原則,是一種新文明形態的表達。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豐子義在「從文明看中國式現代化」演講中闡明,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實現國家發展,更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從現代化到文明的重大提升。不僅展現了中國自身發展的獨特文明,更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拓展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道路,並給人類文明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重塑其發展方式。

復旦大學復旦學院院長吳曉明就「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提出四點論述:首先,中國學術在現代化進程中經歷了必要的「學徒階段」,是積極的和意義深遠的;其次,學術成熟的標誌在於突破學徒狀態,進入到自我主張,不僅是學術發展的規律,更是個人發展的階程;再者,需克服學徒階段的依賴性與外在反思局限,而外在反思是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學術的本質特徵;最後,強調應通過文化融合,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實踐,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和自主知識體系。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莫楠報道)

相關閱讀:

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 逾百海內外專家學者聚首對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哈佛教授杜維明:AI無法取代道德與靈魂 須喚醒儒家思想中的「良知」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