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中國人民銀行(下稱,人行)最新數據顯示,前七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社融規模累計增量23.99萬億元,同比多增5.12萬億元或27.13%。本網依據上半年數據估算,7月社融規模增量1.16萬億元,惟人民幣新增信貸減少500億元。
分析稱,7月是傳統「信貸小月」,季節性因素令單月信貸偏弱。為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步下行,並為信貸投放和政府債券集中大規模發行營建寬鬆金融環境,年內降準降息仍有空間。
數據顯示,首七月住戶貸款增加680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383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06萬億元。同期,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1.63萬億元,其中,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分別增加3.75萬億元、6.91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824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2357億元。
社融結構方面,前七個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31萬億元,同比少增694億元。「表外」三項中,委託貸款減少689億元,同比多減116億元;信託貸款增加1592億元,同比少增1480億元;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減少2196億元,同比少減1243億元。同期,企業債券淨融資1.43萬億元,同比少1849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8.9萬億元,同比多4.88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212億元,同比多767億元。
記者留意到,截至7月末,M2(廣義貨幣)同比增長8.8%,M1(狹義貨幣)同比增長5.6%,兩者剪刀差為3.2個百分點,較前值收窄0.5個百分點。
「反內卷」擠出虛增空轉貸款
人行主管的《金融時報》載文,隨着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單月貸款讀數通常不足以準確反映經濟活躍程度,也難以完整體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分析經濟金融形勢時,無需對單月數據過度關注,更不宜過度炒作單月信貸增量讀數波動。報道提醒,觀察金融總量不能只看貸款,宜更多觀察社會融資規模、M2這些更全面的指標;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破除內卷式競爭會擠出虛增空轉貸款,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更高、更可持續。此外,其他行業的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可能使中小企業信貸需求階段性下降,但企業現金流會更加健康、資金循環會更加順暢。
「近年來7月貸款投放普遍呈季節性回落。」《證券時報》觀察到,6月恰逢金融機構半年報披露,部分機構會出現短期調整信貸投放節奏、拉高6月數據的情況。同時,6月也是企業半年期經營結算的重要時間窗口,大量企業面臨貨款回收、債務償還、資金清算等剛性需求。該報援引業內人士的話說,近期相關部門推動破除「內卷式」競爭、推進清欠企業賬款的成效逐漸顯現,可能使中小企業信貸需求有所下降。
穩內需政策顯效
展望未來,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袁海霞認為,政府債券是社融實現較快增長的主要支撐項,隨着穩內需等增量政策的不斷釋放,未來微觀主體信貸需求有望逐步改善。她預計,人行政策仍有寬鬆空間,降準降息依然可期,低基數效應下,後續M1增速將續改善,M2與M1的「剪刀差」有望收窄。
申萬宏源宏觀團隊判斷,今年全年中國社融存量同比增速或約8.4%,M1和M2同比增速或分別約3.9%和7.4%。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相信,貨幣政策傳導需要時間,已實施的政策效果將進一步顯現,未來人行會依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及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與節奏。
(點新聞記者倪巍晨 上海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