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昨日(12日),港鐵公司物業團隊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IFC 2期)搭建的一站式建築信息模擬(BIM)物管平台,在「國際建築機電人工智能大挑戰」中脫穎而出,榮獲「2025年最佳建築及工程人工智能創新大獎」冠軍。該平台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結晶,更是港鐵將ESG理念深度融入商業建築運營的有力證明,其藉助先進技術實現的節能減碳等成果,為商業地產行業踐行ESG提供了寶貴範例。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協同,精準支撐ESG目標落地
在港鐵管理運營的IFC 2期,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成為推動ESG目標落地的關鍵。根據新鴻基地產2022/23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項目部署的物聯網能源監控系統已覆蓋電力、空調等高能耗環節,實時採集設備運行數據與能耗信息,為節能管理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人工智能技術則基於物聯網採集的海量數據發揮優化作用。報告提及,通過智能算法對能耗數據的分析,項目實現了高能耗設備運行策略的動態調整,例如針對中央冷凍系統等關鍵設備,依託數據模型優化運行參數,直接推動能源浪費減少,助力降低碳排放。
這些技術形成「物聯網採集數據-人工智能分析優化-運營策略動態調整」的閉環,將技術能力轉化為實際節能成效,精準服務於「減少能源浪費、降低碳排放」的ESG核心目標,相關成效在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得到明確體現。
技術驅動ESG多維價值:環境減碳與社會效能雙提升
作為商業建築的能耗核心,中央冷凍系統升級後實現了顯著節能——其耗電量較以往減少近一成,這一成果直接轉化為多維度的環境效益。能耗下降不僅減少了設備運行產生的廢熱排放,更通過降低局部熱量釋放,使IFC 2期周邊區域夏季高溫時段的平均氣溫較改造前有所降低,這一成效得到了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團隊的監測印證。這種溫度改善並非孤立現象:空調系統運行產生的廢熱是城市熱島效應的重要成因之一,其排放的熱量會加劇局部空氣對流,導致氣溫升高。而中央冷凍系統的能效優化,通過減少廢熱排放從源頭削弱了熱島效應的驅動力,形成「能耗降低-廢熱減少-氣溫下降」的因果鏈條。
技術優化的價值更延伸至社會運營層面。精細化管理讓IFC 2期的運行效率與體驗同步提升:依託設備故障預測與智能預警機制,維護團隊能提前捕捉潛在問題——比如電梯通過實時數據分析可提前預警關鍵部件磨損,保養工作前置後有效避免突發停運影響樓內人員出行,既減少了租戶與訪客的不便,也降低了設備維護成本、減少了資源浪費。而在運營鏈條中,港鐵堅持優先與本地供應商合作,採購環保材料與設備,不僅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更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向綠色轉型,讓技術優化的ESG價值從建築本身輻射至更廣闊的社會場景。
港鐵在IFC 2期的實踐表明,商業地產通過技術創新與ESG理念的結合,能夠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此次BIM物管平台斬獲國際獎項,不僅體現了技術應用的創新成果,更印證了「技術+運營」模式在推動節能減碳、提升社會效能等方面的實際價值。隨着這類實踐經驗的推廣,商業地產行業踐行ESG將獲得更具體的參考範例,助力綠色低碳城市發展目標逐步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