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休會不休班,為應對持續不斷的基孔肯雅熱疫情,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昨日舉行特別會議,討論防治蚊患及應對基孔肯雅熱的防控措施。議員在討論過程中,作為衞生防疫死角的「三無大廈」問題,再度引起了議員的強烈關注,擔心一如三年前的新冠疫情期間無人清潔環境,造成疫情的擴散。雖然環境局承諾特殊時期會「特事特辦」,優先進行清潔。但面對全港超過3000幢的「三無大廈」,縱然優先,若然缺乏大廈居民的積極配合,成效殊難令人安心。因此,長遠而言,在配合市區重建計劃的同時,當局應積極考慮立法強制「三無」變「三有」,以加強大廈管理,清除社區衞生防疫隱患。
香港迄今已累計錄得6宗基孔肯雅熱確診個案。世界衞生組織提供的資料顯示,超過110個國家和地區曾經錄得基孔肯雅熱個案。截至今年6月初,全球14個國家/地區共錄得超過22萬宗個案(包括內地、新加坡,以及台灣等香港人經常出沒的旅遊熱點),當中約80宗為死亡個案。近鄰的廣東省已錄得超過9000宗,單是8月3日至8月9日一周內,廣東全省就新增報告1387例。主要發病區域的佛山區迄今已錄得超過4000宗。根據廣東省疾控中心的數據,廣東疫情整體已經受到控制,但專家就提醒市民一定要加強防範,堅持滅蚊防蚊,才能有效遏制疫情。
基孔肯雅熱病毒的唯一傳播途徑是蚊子,並不會人傳人,只要做好社區滅蚊工作,減少野外肢體裸露,理論上講就會大幅減少感染病毒的機會。因此,做好社區及公眾場所的滅蚊工作,是堵截基孔肯雅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
恰恰是因為消除社區犄角旮旯滋生蚊患的隱患,特別是汲取三年前新冠病毒在本港持續爆發傳播的慘痛教訓,對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沒有任何居民組織及沒有聘用物業管理公司的大廈的「三無大廈」的公共衞生管理,就成為各界持續關注及擔憂的焦點。
全港現時仍有約3,000幢「三無大廈」,已經由2011年6,600幢減至目前的3097幢,減少超過一半。政府自2011年起設顧問服務支援業主,協助成立法團或組織居民,惟「三無大廈」並無明顯或大幅持續減少。「三無大廈」主要集中在油尖旺區、深水埗區及中西區,分別有382、380及366幢。截至2023年12月,當局共協助成立70個法團,近六成屬深水埗和油尖旺。此外,屋宇署亦按風險為本的原則主動揀選504幢「三無大廈」為「樓宇更新大行動2.0」(「2.0行動」)第二類別樓宇,代業主進行「強制驗樓及強制驗窗計劃」下就樓宇公用部分所需的訂明檢驗及修葺工程,完工後向業主收回相關費用。
當局近期亦因應情況加強各處所的巡查,過去約兩星期向處所發出約150張法定通知,要求清理積水,如不遵從,政府會作檢控。法不責眾,倘若「三無大廈」積水,將檢控何人呢?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就表示,一旦發現任何地方積水嚴重,當局會提出檢控,若找不到任何負責人,目前是特殊情況,政府會「特事特辦」先進行清理。
昨日會議上,立法會議員嚴剛、楊永杰、陳凱欣等人都關注並敦促政府各部門,包括康文署、食環署、水務署、建築署及房協等,跨部門通力合作,並藉助社區關愛隊的力量,滅蚊防蚊,對「三無大廈」及「私家路」,優先部署力量,清除毒蚊隱患,並對跨境巴士等公共空間進行重點消殺清潔。
目前正值暑假,港人在暑假多外遊,因此將基孔肯雅熱病毒帶回香港的風險極高,一旦出現輸入個案,蚊子叮咬病毒攜帶者並再度叮咬他人,有機會造成本地局部爆發。另外,8月底各學校亦將陸續開學,學生或仍會在兩個多月時間內着短袖短褲短裙,部分肢體暴露於外,亦有被叮咬感染的潛在風險。
根據現行法例,強制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的情況主要出現在兩種情況下:第一種是根據《建築物管理條例》的規定,當大廈存在嚴重管理問題,且業主未能有效成立法團,相關部門可以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制管理,由審裁處指定一名業主召開業主大會,聘請管理代理人負責大廈管理。第二種情況是,政府會通過行政措施鼓勵和協助業主成立法團,但並非強制要求所有大廈都必須成立法團。這其中明顯存在法律漏洞,若果個別業主拒絕承認所謂的「嚴重問題」,就算是如早年土瓜灣有幢舊樓因施工等原因導致半邊樓塌陷,如果部分業主拒絕承認屬嚴重情況,當局縱然強制要求其成立業主法團,亦可能招致司法覆核等意外的麻煩。至於通過行政措施鼓勵,亦等同虛設,收效甚微。
本港現存的3000幢「三無大廈」,情況確實較為複雜,且業主多為長者,現代意識、文明意識、法治意識或較為淡薄,對公共衞生健康事宜或較為淡漠,期望該類業主順應疫情變化,提升公共衞生安全意識,似乎並不現實。也因此,應當藉基孔肯雅熱病疫情傳播之機,推動規管「三無大廈」的立法工作,強制業主成立業主立案法團,或成立能夠發揮管理大廈基本運作的居民組織,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自掃門前雪」,清除公共衞生隱患。
三年前導致逾13800宗死亡個案的新冠疫情悲劇,給港人留下了慘痛的殤痕,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三無大廈」髒亂差的公共衞生狀況。痛心疾首之餘,當局應當痛下決心,盡早就「三無大廈」展開立法規管工作,清除社區公共衞生隱患,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塑造亞洲國際都會的國際新形象,給市民一個安居樂業的健康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