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7月14日至18日,來自6所大學及中學的22位香港師生組成的「山河韻·中華行——跟着大文看祖國」貴州遊學團深入黔南大地,走訪了貴州貴陽、黔南州、荔波縣等地。本次活動以「觀天、探地、民俗體驗」為主題,串聯國之重器、地質奇觀與民族瑰寶,旨在深化港澳青少年對祖國科技成就與多元文化的認同。
感受古城新韻 尋找文化密碼
遊學團第一站來到了貴陽文化地標甲秀樓,這座始建於明代的古建築矗立於南明河上,同學們跟隨導遊講解,體驗「科甲挺秀」風水文化,了解了貴陽歷史脈絡,感受到傳統文化與城市融合。

隨後遊學團前往青雲市集,聖言中學黃子謙說:「作為省會城市,貴陽的科技發展相對較為先進,生活節奏也比較符合我們年輕人的習慣。我們這一代人喜歡點外賣、去街頭小吃攤品嘗美食,而貴陽恰好有許多熱鬧的小吃街,像洋芋粑、酸湯牛肉火鍋等當地特色小吃都非常有名,讓人回味無窮。」
致敬科學家精神:天上有顆「南仁東星」

第二站中國天眼景區的探秘之旅也令學子心潮澎湃。「中國天眼」的全名叫做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它從構想到落地,是自然與科技的相輔相成,也是南仁東先生及其團隊的不畏艱難才造就了這座世界級的射電望遠鏡。當登上山頂的FAST觀景台,面對直徑500米的銀白色巨碗,香港理工大學翁國樺表示:「當我了解到每塊天眼反射板是由多個小孔組成,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透光與透水,使天眼下的原有植被得以保留,避免對生態造成影響時,我才知道『發展和生態』並非矛盾的概念,而是能夠共存的。」
深入天坑石林奇觀 培養自然保育意識

本次貴州行的第三站是平塘天坑群。在專業教練的帶領下,探險課堂被搬進2億年地質殿堂。頭戴探燈的同學們沿繩降入百米地心,穿行於地下暗河,視線拂過滴水成型的石筍森林。迦密柏雨中學茅韻激動地說道:「原本只是在課本或圖片上看到的喀斯特地形,這次竟然可以親自走進洞穴,近距離觀察其形成過程,這種實地體驗非常難得。」
教練特別提醒同學們,乳石歷經數億年才逐漸形成,如果用手觸摸可能會終止它的「生命」,令它失去未來的成長可能。這也令茅韻深刻意識到保育自然環境與地貌的重要性。面對大自然的壯麗與脆弱,應該懷着敬畏之心去珍惜與保護它。
遠眺「天空之橋」 走進非遺村落

前往第四站的途中,遊學團還經過了平塘特大橋觀景台。332米高的橋塔刺破雲海,學生們在觀景台俯瞰「萬橋飛架變通途」的壯景。來到瑤山古寨的靛染工坊,同學們亦有機會親身試做扎染工藝品,了解到一個扎染工藝品需要經過扎布、上色、洗色、固色等工序。隨後,跟隨講解員,遊學團深入瑤寨,體會少數民族的風情與文化。

迦密柏雨中學的沈樂恩同學表示:「瑤族朋友給我的感覺非常友善,他們總是很有耐心地向我們介紹自己的文化特色,並真誠地展現出他們民族獨有的一面,這讓我感受到強烈的文化魅力與人情溫度。」
邂逅荔波小七孔 體驗青岩古鎮魅力

遊學團的第五站是有「世界自然遺產地」之稱的小七孔景區。景區內的翡翠世界令學子沉醉,行至清代小七孔古橋,石縫中盛開的野花與橋下碧潭相映成趣。迦密柏雨中學林宗屹表示:「從奔流而下的水勢、變化萬千的水色,到瀑布的聲音與氣勢,都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視覺與感官衝擊。靜與動的結合,讓整個旅程變得更加立體而多元,也讓我從不同角度認識貴州的自然與人文之美。」

行程結束前,遊學團的最後一站來到了青岩古鎮。青岩古鎮內誕生了第一位貴州籍狀元,亦與行程第一站——甲秀樓遙相呼應,同學在此間爬古長城,品嘗特色小吃,亦見證着貴州文教發展。
本次「山河韻·中華行——跟着大文看祖國」貴州行,不僅是一次科技與自然的探索,更是一場多元文化的深度對話。學生們紛紛表示,此行極大地開闊了視野,在感受大國重器震撼力的同時,更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他們期待未來繼續探索祖國壯麗山河,將貴州的科技之光、山水之韻傳遞給更多香港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