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特朗普在全球範圍內挑起「關稅戰」,嚴重衝擊國際經貿秩序。最新進展是,中美兩國同意再次暫停實施24%的關稅90天。「關稅戰」前景不明朗的當下,美國總統特朗普基於明年中期選舉藍領選票的考量,再次放下身段,呼籲中國進口美國大豆的總量增加至四倍。長期以來,中國基於人口基數龐大及土地使用面積的限制,對大豆進口需求甚殷,每年進口包括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與地區的大豆近億噸。隨着美國關稅政策的霸凌及飄忽不定,中國為穩定市場供應,積極拓展南美大豆市場。也因此,特朗普如此迫不及待地請求中國多買美國大豆,對於9月將展開的中美貿易談判未必能發揮實質性作用。
中美斯德哥爾摩經貿會談後,雙方各自發表聲明,原定8月12日到期的中美關稅休戰再度延期90天。中方聲明提及,為落實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共識,自2025年8月12日起再次暫停實施24%的關稅90天,同時保留對這些商品加徵的剩餘10%的關稅;並暫停對4月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的17家美國實體實施措施,同時暫停對28家美國實體的出口管制措施。白宮亦宣布美國對中國進口貨物的關稅將維持在現行約30%的水平,包括早前因芬太尼相關措施加徵的20%關稅。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日深夜發文說,希望中國能迅速將美國大豆訂單量增加四倍,以大幅減少貿易逆差。他稱,「我們的偉大農民生產出最優質的大豆。我希望中國能迅速將大豆訂單量增加4倍。」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主要用於榨油和生產豆粕作為飼料。作為美國大豆出口的最大單一市場,中國曾在上一個銷售年度吸收超過一半、約5000萬噸的美豆出口量。2023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達到約9861萬噸,主要來自巴西、美國和阿根廷等國。中國進口大豆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大豆產量無法滿足需求,且進口大豆的成本相對較低。2024年,中國從巴西、美國、阿根廷三國進口的大豆總量分別佔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71.07%、21.07%和3.91%。2025年1-2月,中國從美國進口913萬噸大豆,較去年同期的496萬噸激增84.1%。2025年全年,中國大豆需求預計接近1.1億噸。如果中國減少採購美國大豆,美豆價格可能跌至$9.5/蒲(-6%),而巴西豆價可能升至$11/蒲(+7%),中國買家成本增$1.27/蒲。
自從4月初特朗普公布對全球多國實施「對等關稅」以來,全球貿易體系便進入了一個動盪和重構的時代。白宮的貿易霸凌,加速了中國市場多元化。據國家海關總署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從季度走勢看,二季度進出口同比增長4.5%,比一季度加快了3.2個百分點,連續7個季度保持同比增長。而受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中美貿易額由第一季度同比增長轉為第二季度同比下降,降幅達20.8%。在對美出口市場大幅下滑的同時,中國進出口貿易大幅上升並持續保持穩定增長。同時,外貿經營主體活力不斷釋放。今年上半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62.8萬家,歷史同期首次突破60萬家,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3萬家。值得關注的是,上半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9.2%,連續9個月保持增長。科技自立自強促進品牌打造,打造新質生產力為動力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取得明顯成效。
統計數據顯示,國家推動市場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借船出海,強化企業競爭力,充分顯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與張力,能夠在外部高壓的不利環境中,確保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這已成為中國在貿易談判中最大最強的底氣所在。
雖然美國基於自身市場體制的競爭力,在相當長時間內仍將保持經濟發展的熱脹,但大幅減少中國物美價廉商品進口以及橫徵關稅造成的持續通脹,已經給美國基層生活帶來了直接的衝擊,並直接影響美國社會穩定。再加上美國航空航天、汽車、AI製造業等高新科技產業對中國稀土的嚴重依賴,也直接影響了美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但這一切都不會構成美國對華大幅讓利讓步的前提條件。
中美是同步受益於現行世界貿易框架下的最大經濟體,隨着中國的和平崛起,受「修昔底德陷阱」理念支配的美國日漸感受到了自身霸權受到的挑戰。打壓遏制中國和平崛起就成了美國的當務之急。這就不難理解美國何以一再持續對華實施霸凌霸權政策。芯片摩擦也好,大豆交易也好,只不過是美國節外生枝的說辭而已。不論是特朗普時代,還是後特朗普時代,中美戰略性的競爭格局無可否認將是難以迴避的客觀現實與發展趨勢。也因此,對美國當局不要抱有任何幻想,至於中美貿易談判,最終有可能達成協議,但很難達成一個樂觀的雙贏的結局。


